第43節:別提斯蒂芬·金 蔡駿是關鍵先生



別提斯蒂芬·金 蔡駿是關鍵先生

老貓

一提起懸疑類的小說,總有人在誇獎斯蒂芬·金,或者丹·布朗,有人把他們奉若神明。這兩個人牛嗎?的確很牛,尤其是老斯,已經出了品牌效應了,小說寫一本火一本,這是事實。于是,就有人開始哀歎中國出不了斯蒂芬·金了,就有人開始指責中國的懸疑小說寫得不怎麼樣了。對老斯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

但咱們得看到,對老斯的認識也進入了誤區。比如,有評論家竟然說:斯蒂芬·金的小說做到了把通俗小說和嚴肅文學完美結合。這就奇怪了,小說有嚴肅和通俗之分嗎?在我看來,小說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老斯的小說,可能在美國屬于好看之列,但到了中國,就屬于不好看的。

為什麼?因為在現在這個階段,在中國,懸疑小說的作用,主要是消遣。消遣之余再給人些感慨是最好的。既然這樣,懸疑小說就得符合消遣的要求,比如語言簡潔,比如故事情節推進速度較快,比如場景符合中國讀者的生活環境等等。這些要求,恐怕斯蒂芬·金都做不到。那《黑暗塔》據說寫得晦澀無比,銷售的口號居然是"考驗讀者承受底線"。你考驗得著讀者麼?人家瘋了,上一天班累哄哄的跑你這兒承受來了?

國外小說在中國,還有一個天然的缺陷,導致他們難以被讀者接受。那就是人名。人名翻譯成方塊字,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那就得死記硬背。擱懸疑小說里,鬧不好看著看著就弄混了。總不能要求讀者做筆記吧?這是讓人閱讀不愉快的重要因素。

我不是說老斯不成,我是說沒必要把他當標尺,當榜樣。老實說,如果沒有《閃靈》,沒有《肖申克的救贖》這兩部電影,中國人知道斯蒂芬·金的就少了。可這兩部電影,就都是老斯一個人的功勞嗎?你想像一下,沒有王文娟和陳曉旭他們,有多少人肯去讀《紅樓夢》?

所以,現在聽人喋喋不休談論斯蒂芬·金,感覺就像世界杯期間老聽人說貝克漢姆,那是偽球迷,因為再說不出什麼來了。就算你骨子里真認為斯蒂芬·金是大師,可也犯不著靠踩咕中國作者去捧高大師吧。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有什麼可比的?有什麼可尋找的?

再來說說中國國內懸疑小說,弄得的確沒人家國外紅火,但要是說完全處在原始狀態也不對。從讀者、作者的群體來看,規模也不小了,醞釀著一個豐富的市場。只不過,在有些人眼里,這個市場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可怕的,會把青少年教壞(這個時候又不想外國了,人家美國小孩看了那麼多懸疑小說,日本小孩看了那麼多死亡筆記,怎麼還沒亡國滅種啊?)。所以,懸疑市場一直處在受打壓的狀態。這從電影上也能看出來。我們的電影有懸疑,但很少,即便出了些,是大導演弄的,也大多停留在靠音效嚇唬人的階段。所以說,這個市場處在一個相當活躍,但還沒有爆發的時刻。換了踢足球,那就是膠著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出現一個關鍵先生,就像國奧隊的陳濤,一腳把球踢進大門死角,或者像守門員曾誠,能連著撲出兩個點球。

關鍵先生的作用是,他能成為領軍人物,能及時出現打破沉悶,能鼓舞其他人,能激活一個場面。在某種意義上,他可能是面旗幟。比如一提起相聲,就想起侯寶林,一提起打仗,就想起巴頓,一說天門陣,就想起穆桂英。就是那麼一種人。

寫懸疑小說的人,有這樣的嗎?乍一看是不少的,有說自己是大師的,有說自己天下第一的,有號稱是印數幾百萬的、點擊量上億的。但可笑的是,這些人連自己都激不活,他們的"身份",也就成了純粹的標榜與炒作。看看他們的所謂作品,也就那麼回事,和關鍵二字不沾邊。

但這樣的人的確存在著,或者說很有可能會出現。我說的這個人是蔡駿。並不能說蔡駿的小說有多麼完美,或者他是個天才,根本不是,但他的作品具備了懸疑小說暢銷的幾個要素,也就是語言簡潔、情節推進快、故事清新而曲折、人物塑造有個性,還有,他寫的東西不拘泥于懸疑二字,而是置于一個具體的社會環境之下,比如校園(《蝴蝶公墓》),比如旅行(《天機》)。也就是說,蔡駿很清楚讀者是誰,他們喜歡什麼。這樣,就覺得他寫的故事離生活很近,而且還能一下子就讀懂了,能讀進去。不是完美的小說,但的確是好小說。

除了作品以外,蔡駿還有很好的素質,比如他內斂,心里想法清楚卻不張揚,這實在是難得的,有領軍者的氣質。還有,他的創作數量很大,且質量能保持穩定並呈上升趨勢,不像有些"大師"喜歡糊弄事兒。還有,他肯為他的作品拍攝片花,這說明了他的認真。他已經初步具備了品牌效應,這在國內懸疑作家中是很少見的。他的作品已經在海外出版了(《病毒》,雖然有侵權之嫌),影視圈也很關注他(最新的電影是《地獄第19層》,此外還有《荒村公寓》、《詛咒》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趨勢。也就是說,他是離關鍵先生這個詞最近的一個人。他完全有可能為中國的懸疑小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未來(可能現在已經是了),成為標志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