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6節:慈禧:因為她是個女人?(2)

晚清中國處于衰亂之世.其治國難度遠遠大于則天的時代.晚清中國的失敗,是曆史積累的結果,並非是政策性的,對策性的結果.多年來,論者習慣從結果論英雄,並假設一種可能存在的"合理"的對策以解決當時的內憂外患問題.須知,慈禧本人在那個男權當道的社會,其實並沒有完全的決定權,重大對策都是在討論和各種牽制中決定.

借助西方曆史資料和私人檔案,美國學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龍夫人》中認為,"慈禧太後不是惡魔,而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女人,有很多顯而易見的怪癖.在一個女人被當作痰盂一樣對待的帝國里,她極力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在1861年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她成了各派政治勢力用以支撐門面的擺設.有論者認為,在這樣一個嚴酷,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在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紫禁城里,作為一個女人,為了避免成為他人刀俎之下的魚肉,慈禧一生都在做著艱苦卓絕的努力.在西格雷夫看來,慈禧從來就沒有實際控制過這個帝國,她只是那些握有實權的男人們的擺設:先是恭親王,後來又有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此論雖有些過頭,但也說明了慈禧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專橫跋扈,她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種男人力量圈子的"平衡者"(balancer).

百年以來,其實眾多的評論都是建立在性別歧視和男權意識的基礎之上的.有論者認為,如果不是道光誤立奕詝,"清代曆史上不會出現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局面,不致以一個淺薄無識的婦人手握定中國的命運達四十余年,當可斷言".又說"慈禧雖有才具而實無見識,所以晚清中國的命運,才會在她手中變得衰敗沒落,終至有亡國滅種之虞".

曆史資料證明,慈禧太後並非"淺薄無識",她曾經親自教身邊女官,侍者學習國學以及西洋知識.而所謂在她手中中國的命運變得衰敗沒落,更是顛倒因果的結論.同時,假設一說,更不能代替曆史的真實性.也有論者對慈禧的本性進行歧視.比如認為"西太後原是個陰險狠毒,睚眦必報,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潑婦人".此處應該反問的是,處于當時那種險惡政治斗爭環境中的人物,無論男女,是否都差不多?為何偏用如此歹毒的語言描述一位政治人物,是否因為她是個女人?在權力斗爭的頂峰上或漩渦中,沒有手腕本不能自存,何況還想實現政治抱負呢.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心狠手毒是一種必備的政治技巧,沒有這點能力,如何能對眾人之事負責?

慈禧首先是個女人,這毋庸置疑.但因為其為女人,在男權意識盛行的國度和時代,女人把持國政,當然受盡懷疑和攻擊.這是男人們的本能敵意,和慈禧的治國手段其實並無多大干系.在眾多的評價慈禧太後的著作中,曾經長期服侍慈禧的德齡當然最有發言權了.德齡在《慈禧後宮實錄》中,給我們展現了曾經統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古老帝國的老佛爺的另一面:她只不過是個女人.她有著普通女人對美的追求,對青春的渴望的情感.她寫道:"'啊!青春!'她很溫柔地說,'這是天賦予人的一種最可寶貴的恩物,所以人必須竭力愛惜它,設法把它積儲起來;即使老了,也得如此!'"

1900年9月12日的《字林周報》(《字林西報》的星期日副刊)寫道:"的確,皇太後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婦人,我們從《倫敦與中國郵報》上月3日所發表的下列文字中,可以瞥見這位昔日女仆之品性的另一面:皇太後的真實品性是一個無關緊要而又難以弄清的問題.她的形象已經被描繪得五光十色,不過陰暗仍是其主調."但是,一位美國駐華公使夫人的記述告訴我們,"無論內心深處多麼憎惡這些'外國魔鬼',皇太後在表面上或言辭上都沒有絲毫的流露,'她看上去很快活'","她的臉上充滿了善意,見不到一絲殘酷的蹤影"."她非常親切,當我們接過遞上來的茶時,她上前一步,向我們頻頻舉杯……又說道'我們彼此一家,普天之下都是一家'".這是經曆了庚子變亂之後,慈禧以女性的魅力挽救中華帝國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