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6節:洪秀全:無法解答那三個問題(1)

洪秀全:無法解答那三個問題

1864年6月1日,嬪妃們懷著複雜的心情,眼看著她們生活中的惟一的男人洪秀全在金龍城(天王府內城)中死去.這位定都後即沒有正式出宮(除了迎接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被迫出宮),11年僅發詔25篇的天王到底是死于長期吃甜露(野草),還是吞金自殺,已經無關緊要了.40多天後,曾國荃的湘軍攻陷天京全城,天王的遺體被挖出焚燒.天王失國喪邦,實其自惹而亡(《李秀成自述原稿》).天兵終于沒有下凡保佑太平天國,可能因為洪秀全實在無法很好地回答下面三個問題吧.

造反有理否?

無論如何,洪秀全也算得上晚清衰世中為數不多的大人物,只不過因為是個令人懷疑的造反者,所以備受爭議.一個取得半壁江山的人物,一個導致數千萬生靈塗炭的人物,其行為的根源當然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一種有意無意的大病之後的幻覺,或者某個類似《勸世良言》的小冊子的"神啟".社會根源和個人的成熟願望,都是導致造反的重大理由.

造反是需要理由的.曆史上農民起義或者造反,多半出于官逼民反.秦末"王侯將相,甯有種乎"的憤怒吶喊,是這種循環的先聲.無論是《三國志》中的斷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還是《水滸傳》中眾好漢逼上梁山的故事,都訴說了這樣一個朝代循環的邏輯:一個朝代通常建立後百余年而生大亂.自兩漢,唐,宋,明至清朝概無例外.而洪秀全等人的太平天國正好踩准了點,連他的官制中重要的職務"軍師",都是直接搬照《水滸傳》而來.

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給洪秀全提供了起義或者造反的理由.洪楊起事前20年,龔自珍即已預言"起視其世,亂亦竟不遠矣".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的南方局勢,的確如時人夏燮所言:"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夫至于能怕其官之所怕,則粵東之民……乎玩大府于股掌間矣."兩次鴉片戰爭中都被推到前沿的倒黴的欽差大臣耆英(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因為在天津談判時擅自回京被賜自盡)在簽訂《南京條約》後一年奏稱:"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吏治日壞,民生日困,民皆疾視其長上,一旦有事,不獨官民不能相顧,且將相防.困苦無告者,因而思亂."反壓迫,均貧富,殺清妖等等目標,都可以成為曆史性的理由.而太平天國的理想,給意欲謀反的民眾以一種宗教的狂熱,如烈火般點燃廣西以及南方半壁江山的干柴.

單從廣西等地的平等主義訴求來看,當時的起義,無疑是具有相當的正當性的.比如婦女們即響應"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號召,在拜上帝教主要發源地廣西桂平縣就流傳有"男學馮云山,女學楊云嬌"的民謠.而"姊妹親,同個房睡共口針,如今姐隨洪楊去,妹也跟隨一路行"的豪邁激情,更是顯示當時的起義是何其壯觀!

造反也是需要領袖人物的激情的.洪秀全的激情來自科舉失意,而出自個人欲望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的目標和宣稱的天國的目標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難以吻合的矛盾.1860年10月,中國第一個留學美國的人士容閎曾往天京拜訪天王,但不被所用.後來容閎投靠李鴻章,協助購回百多部機器而建成江南制造總局.容閎可能當時也看出了洪秀全的本質,所以後來稱"洪秀全于應試落第後,得失心盛,殆成一種神經病".

考不上"大學",造就洪秀全自己開科取士的逆反心理,這是激情的來源.洪秀全7歲入本地私塾讀書,14虛歲考為童生.此後四次應府試考秀才,分別在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皆落第,前後一共經曆17年,未能考上生員(秀才).應該是從1837年科場失意後異夢升天開始,洪秀全就已經慢慢萌生造反念頭.當時他已經自居"真命天子".而直到晚年,他仍然是夢想實現"父子公孫坐天下"的王朝.錄一首其早期的詩如下,以明其志:"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璽劍光榮存帝賜,詩章憑據誦爺前,太平一統光世界,威風快樂萬千年."(《斬邪留正詩》,1837年)從現在所見洪秀全的詩文,他有些許才氣.不過,也許他的詩文還談不上俚俗不堪,但是打油詩居多確是事實,以這種水平,也難怪青年農民洪秀全考不上秀才.而其對手"劊子手"曾國藩的詩文則為一時之冠,書法自成一體,其立德,立功,立言幾為聖人.此論絕非成者王侯敗者寇的邏輯,實在是洪秀全不爭氣.即使拿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而言,他早年那"五千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氣遠非天王所能及也!

原名洪仁玕坤(小名火秀)的洪秀全大約在創拜上帝會(1843年)後自行改名秀全.秀全拆開,是"禾(吾)乃人王".靠這種迷信和自我暗示加強政治激情,符合落第書生的水平.

以洪秀全個人的能力,無法真正承擔造反領袖的重任.所以,早起的准備活動,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馮云山.馮云山在永安封為南王,稱七千歲,不僅居洪天王之下,還居他發展的應該是弟子的楊秀清和蕭朝貴之下.但是,據《李秀成自述》所言,"謀立創國者出南山之謀,前做事者皆南王也",馮云山是太平天國起義前真正的領袖人物.但馮云山又是洪秀全最早的支持者,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他的能力從傳教時已經體現出來.1844年,洪秀全和馮云山深入廣西傳教,洪秀全顯然缺乏領袖魅力,只發展了非常有限的幾個人.洪秀全的表兄李敬芳是因為看到洪秀全藏的《勸世良言》,才鼓勵病歪歪的表弟仔細研讀,從而創立拜上帝教.而洪秀全沒有能夠團結這個人才,並且對于和他一起創業的洪仁玕也不能吸引住.他們均在入教不久就與洪秀全分手.而馮云山在桂平紫荊山區,靠拾牛糞,打短工已接觸大量的底層人民,並以個人的卓絕努力,竟使拜上帝教發展成為擁有二三千人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