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國際視野中的李鴻章(4)

當時與俄國開戰的確不是合適的時機,談判為上策.曾紀澤最終收複了伊犁.

國防思想的現代化

李鴻章卷入的塞防和海防之爭,牽涉到兩個問題,一是財政預算,二是國防思想的現代化.

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清王朝首要和緊迫的任務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國家安全防禦體系.在經曆了幾次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之後,究竟哪一個方向是國防戰略的重點所在,國防的戰略重心應設立在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引起了清王朝眾多政治家的廣泛關注.在最高決策者的主持下,海防和塞防之爭就不是簡單的集團利益的爭論,更不是愛國與賣國的爭論.這次討論的結果初步改變了中國已經延續千年的國防戰略格局,對中國近代國防的重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這次國防大討論為轉機,近代中國的國防開始實現了戰略重點的轉移.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觀點在當時具體的個案上發生了爭論,但是並不能就此認為二人完全在長期的國防上持相反觀點.

北大詩人海子曾經吟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庸俗一下的話,這是海子向我們這樣一個傳統上背對大海的國家所發出的集體面向大海的呼喚:啊,海軍!

李鴻章自建淮軍始便開始中國軍隊和國防的現代化事業,重視海軍是他看到了來自海上尤其是日本的威脅.這是一種對中國而言具有長期價值的地緣政治思想.他對國防軍隊的建設和左宗棠在大局上是一致的,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他們在軍隊現代化上的觀點是一樣的.左宗棠大力創設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證明了他的海防意識.而李鴻章也不是只搞海軍.相對而言,在具體到新疆問題上的時候,李鴻章把更具有根本性的潛在的威脅看得比來自陸地的危險更重,而左宗棠更強調了現實的威脅.

李鴻章等人從1875年開始的重新建構國防戰略體系的努力,是中國近代史上為有效保衛國家安全而理智地確立國防重心的重要曆史過程.他們為中國傳統的國防指導思想輸入了新的內容.從兩個戰略重心並存,到海防成為惟一的國防重心的轉變過程,實際上是中國國防完成從陸到海戰略的一個曆史性轉變.這一轉變為近代國防以防禦列強從海上入侵為主的戰略指導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條件.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爭的曆史價值.

出訪歐美:鮮明的現代意識

《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為千夫所指,代朝廷受過,失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1896年2月,為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時也為"聯俄制日",李鴻章被派出訪歐美,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

《中俄密約》的簽字,使李鴻章相信"二十年無事,總可得也".實際並非其所想,卻開啟了列強競相爭奪中國的大門.不過,對于這趟經曆,他得出的根本結論是:"至于根本計,尤在于變法自強."

1896年6月他到達柏林,下榻于柏林豪華的愷撒大旅館.他前往皇宮晉見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幫助中國要回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為討教強國之策,李鴻章專門趕到漢堡附近拜訪了已經下台的俾斯麥.俾斯麥設家宴招待李鴻章.對于"東方的俾斯麥"的來訪,俾斯麥提供了建立強國的要訣:建立一個強大的軍隊.顯然,這符合李鴻章的改革取向.但是,這並非是中國自強的根本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