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國際視野中的李鴻章(5)

1896年8月28日他抵達紐約,掀起了美國的"李鴻章熱".為迎接李鴻章的到來,正在海濱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趕到紐約會見李鴻章.紐約港到處掛起了大清帝國的國旗,禮炮轟鳴,萬人空巷.李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李鴻章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展現了一個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銳的國權意識和現代意識.

他抨擊美國的排華法案:適逢美國國會已通過了排華法案《格力法》,李抨擊這個法案,"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說:"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嗎?這不是自由!"

他認識到國際經濟的互利性質:當記者問到對華投資時,李鴻章展示了他驚人的經濟學知識,認為在華投資是雙方互利的事,並表示清政府非常歡迎任何資本前來投資,建立當代工業企業.他同時說:"對于鐵路,電訊等事務,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神聖的權利."

他對于婦女的教育問題表達了開明的立場.美國記者問及:"閣下贊成婦女受教育嗎?"他答曰: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供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于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他認識到報紙或者新聞媒體應該揭露真相.他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時十分吝嗇……由于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也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李鴻章之死

78歲的李鴻章死于1901年11月7日.他死在《辛丑條約》簽字之後,死在不同意俄羅斯侵占東北的談判過程中,死在為收拾殘局而必然被人唾罵的悲情之中.

李鴻章至死都是一個明白人.在《辛丑條約》的談判中,他上《和議會同畫押折》,對"好勇斗狠"的策略提出了批評(實際批評了慈禧向八國宣戰的愚蠢之決策).其間說道:"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钜,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少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憂也."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鴻章臨死前的忠告,隨著他的死也就無法真正起到治國安邦的效果了.

慈禧在西逃過程中,已經被自己的行為嚇破了膽.反省已經太遲,現在她只希望李鴻章還能夠多活些日子,幫助她度過難關.在回鑾過程中,慈禧得知李鴻章病重,特別"賞假十日","榮膺懋賞.有厚望焉".

梁啟超說李鴻章之死也是俄國人"助天為虐,恫嚇催促"的結果.因為俄國公使居然在李鴻章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圍轉在李鴻章的床頭,逼迫李鴻章在俄國占領東北的條約上簽字.

李鴻章這次流下了眼淚.

據曆史記載,李鴻章流完眼淚,閉上了眼睛.身邊的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你不能就這麼走!"李鴻章的眼睛又睜開了.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決不和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口欲動".老部下周馥(安徽建德人)撫之痛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周先生手撫李鴻章眼睛,幫助他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