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7節:"云中漫步":翁同龢的狀元人生(3)

有了父兄這一段恩怨,于是,人們把後來翁同龢在李鴻章興辦北洋用錢之時,而翁借故財政支出困難為由,處處予以限制,歸結為翁同龢"徇私報複,傾陷排擠,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翁氏的確因為財政困難為由,限制了北洋水師的經費支出,並且奏請海軍停購船械二年.但是,翁同龢身為戶部尚書,經費支出需要為全盤考慮,這也是事實.奏請停止購船械是1887年,為了堵住黃河鄭州段決口,而改《海防事例》為《鄭工事例》.當時,曾規定各省嗣後兩年內暫停向外國購買船艦.工程結束後,鑒于總理海軍衙門和李鴻章並未及時提出購買新式船艦,所以戶部也就沒有撥款.及至甲午戰爭前和甲午戰爭中,翁同龢曾代表戶部撥銀650多萬兩支持總理海軍衙門購買新式船艦.而李鴻章的淮軍所存銀錢800多萬兩,後來事實證明並沒有用于甲午戰爭.

現在有論者認為,翁同龢當年急欲挫敗李鴻章,所以拼命主戰,相信清末另一位狀元張謇"日本蕞爾小國,何以抗天兵?非大創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的高調,以攻擊李鴻章避戰求和.甲午開戰後,中方屢戰不勝.慈禧恐慌之中命翁同龢"馳赴天津詣鴻章問策".光緒年間先後做過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禦史的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記載:當翁問及北洋艦隊接戰情況時,李"怒目相視,半晌無一語".良久,問道:"師傅總理度支,平時請款輒駁詰,臨事而問兵艦,兵艦果可恃乎?"翁對曰:"計臣以撙節為盡職,事誠急,何不複請?"李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諫(紀檢官員)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翁氏為之"語塞".

此段記載,也無旁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翁同龢並非軍事戰略專家,對于北洋被吹噓成什麼樣子,自己並不知曉.從他離津前,請其兒女親家,長蘆鹽運使季邦楨囑將北洋"將士之賢否,軍報之虛實,器械之良窳"相告的情況來看,不能斷定翁氏故意為了報私仇而整李鴻章.最合理的解釋是翁氏相信中國海軍的力量,而這是和他一貫的清流派思想一脈相承的.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翁同龢去世,消息傳到北京,慶王請示喪葬典禮規格.被內政外交搞得焦頭爛額的光緒帝竟至大怒,"曆數翁誤國之罪,首舉甲午主戰,次舉割青島.太後不語,慶王不敢再言,故翁無恤典."直到1909年(宣統元年)又詔複原官,追諡文恭.

看來,很多論者也和光緒一樣,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了翁師傅那里.其實,這和把戰敗責任推到李鴻章那里一樣,都是片面的.大廈之將傾,豈是幾個裱糊匠(李鴻章用語)所能夠扶持得住的?

戊戌風云

翁同龢死後,流亡在瑞典的康有為異常悲痛,作詩十四章緬懷他的知音.其中一章為:"中國維新業,誰為第一人?王明資舊學,變法出元臣.密勿謀帷幄,艱難救國民."

是什麼原因致使翁同龢被維新派的精神領袖和先驅直接奉為"中國維新第一人"呢?翁同龢作為光緒皇帝的老師和軍機處大臣,是連結維新派與朝廷的重要樞紐.尚在1888年,康有為赴京時,即曾上書潘祖蔭,翁同龢,徐桐三巨頭,並呈遞上清帝萬言書.

1898年,翁同龢參與並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維新變法,是其一生之最亮點.其維新舉措,體現在對維新派最直接的鼓勵和支持上.其一,他從戶部撥銀1500兩作為強學會活動經費,並密奏皇上"教育為自強之本,未可遏阻,使天下寒心",通過改強學會為官書局而免除了別人的彈劾.其二,親自起草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奏章;其三,主張廢除科舉,開經濟特科;其四,采納康有為等人的汰冗員,停捐納,修則例,裁綠營,練新軍,辦學堂,薦人才,修鐵路,開銀行等十二道新政;其五,與康有為結下友誼,親自拜訪並挽留康在京城商議改良;其六,親自草擬定國是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