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2節:大義人生左宗棠(4)

兩次重大爭論

鎮壓太平天國後,左宗棠和洋務運動的另外兩個領袖曾國藩,李鴻章發生了重大的爭論.這種爭論因為攙合了個人恩怨,似乎總是被理解為純粹的官場斗爭.事實上,這都是為國家大事在政見上的爭論,是超越了個人恩怨的,不是陰謀.

第一次重大分歧是和同僚,以前的朋友,上級曾國藩的爭吵,由此導致兩人後半生互不來往.左宗棠在晚年,幾乎逢人便罵曾國藩,像個絮絮叨叨的婦人.但是,我們也不能被這種現象所迷惑.當曾國藩去世時,左宗棠以如下的挽聯說明二人的惺惺相惜關系:"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指曾國藩);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的確,二人都是性情中人,因為政見不同發生爭執是必然的.這並不影響到他們對對方人格的尊重和相互的暗暗關注;嘔氣也是為國事而嘔.左宗棠對孩子們說,他與曾國藩的爭論,可以說是除去世事的變化,一點也沒有待人處世寓于心機的意思.在這感情悲傷沒有閑暇的時候,還有理由與他負氣嗎?"知人之明,謀國之忠"兩句話也久見于他寫給朝廷的奏章中,並非是他從前對曾國藩詆毀,今天對曾國藩贊譽.他與曾國藩所爭的是有關軍國大計方面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爭權競勢所能比的.對那些心術不正,妄加評論之詞,何不一笑置之呢?

左宗棠是一性情孤傲之人,而曾國藩則老謀深算,性格上有沖突.左宗棠沒有中過進士,而曾國藩則不僅中過進士,還是翰林院的理學大師.左宗棠對自己的學位向來就非常敏感,加上咸豐十年左宗棠在曾國藩手下做幕僚,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二人的爭論.

左宗棠心里應該清楚,曾國藩一直關注他的成長,不僅對他委以重任,而且以兄弟相稱.但是,敏感的左宗棠還是曾經對曾國藩的一封信表示過不滿.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劄中,很客套地寫上"右仰"這樣的詞語.左宗棠見後很是不快,說道:"他寫了'右仰',難道要我'左俯'不成!"

不過曾國藩知道後並沒有表現出來什麼.事實上,正是曾國藩把浙江的軍務全權交給左宗棠,才使左宗棠有機會在對太平天國的最後一擊中建立軍功.

于是,曾國藩還在後來說道:"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導致二人最後決裂的爭論是關于天京城陷後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的去向問題.曾國藩是奏稱幼主已經自焚于宮中;而左宗棠則上折稱有從南京逃出的難民供說洪天貴福于六月二十一日逃到廣德,又被太平軍余部黃文金接進湖州府,准備再起事.

具體的情況如何,已經無從知曉.但是,二人卻你來我往,口誅筆伐,在朝廷面前拼命為自己的情報和消息辯護,並指責對方是邀功請賞.

朝廷對此不置可否,因為此時曾國藩等人功高蓋主,挽救了皇帝的江山,還有什麼可以指責的.但是,左宗棠後來堅持認為,此次事件,曾國藩錯了七八分,自己只錯了一二分.

朝廷還是清楚的,曾國藩的功勞最大,因此,其所封爵位要高于左宗棠.

左宗棠的第二次重大爭論是發生在塞防和海防之爭中與李鴻章等的矛盾.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警醒了朝廷.于是朝廷發文要求各地督撫上疏說明自己對塞防和海防的見解.時左宗棠坐鎮西北,自然認為塞防重要,因為新疆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不過,他的主張有一定的迷惑性,他認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不可偏重.事實上,朝廷是沒有足夠的財政同時發展兩方面的軍事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