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3節:大義人生左宗棠(5)

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洋洋灑灑萬言,充滿對時局變化的憂慮.他認為中國曆來備邊都在西北,而現在敵人從海上來,這是"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因此,他主張裁撤西北軍餉,趕緊籌辦海軍和一切洋務事業;並認為新疆地區是茫茫沙漠,沒有那麼重要.他說"新疆不

複,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

左宗棠針鋒相對地說,"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余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現在時人多以左宗棠為正確,而以李鴻章為錯誤.實則不然.首先,二人都沒有錯誤,因為都看到了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環境.一個看到了俄國的用心,一個看穿了日本的歹意.其次,李鴻章的主張更具有現代意識,即他看到了海防是中國曆來邊防的弱點,並主張從辦海防開始,全面推進中國改革.這是難能可貴的.第三,李鴻章是考慮到中國財力不濟,無法同時兼顧二防,所以他實際主張的是暫緩新疆邊防,而加強海防,並不是完全放棄新疆.左宗棠和李鴻章關于中國國防戰略的爭論具有強烈的現代性.

小時候看日本電影《啊,海軍》,看得心潮澎湃.後來才知道,那個片子是個日本軍國主義宣傳片.但是,日本近代以來的崛起,的確就是海軍崛起的曆史.反觀晚清之國防,除了海盜從海上來,以國家為基礎的海上武裝侵略,還從來沒有發生過.所以,敵人從海上來,是晚清面臨的全新的危機,晚清的失敗也是長期漠視海權的價值觀的失敗.

海防是傳統中國面臨的全新課題.農耕文明數千年,明清禁海數百年,已經使中國人習慣了面對黃土,背朝大海.趙丹版《林則徐》中,林則徐為加強海防而和民兵一起推千鈞大炮的情景,是小時候的另一個記憶.後來曉得,原來我們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根本就沒有擊沉一艘英國軍艦!林則徐在初期的對外接觸中,囿于傳統觀念,尚且斷定英國侵略軍為武裝押運鴉片的毒品走私船.可見鴉片和岸炮防禦同時毒害了一個民族.

重視海防,必先確立海權意識,即海上力量(而不僅僅是岸防)的相對優勢地位的意識和海洋"非常重要"的總體意識.

傳統中國的國防戰略思想是陸地防禦,這和中國古代的朝貢體制直接相關,正是"天子守在四夷"的國防戰略,維護了一個陸上中國的延續性.

然而,在重新審視了傳統中國的對外關系曆史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陸上中國"之安危所依賴的朝貢體制,是不能完整概括中國傳統對外關系的全部的.

朝貢體制之穩定,在于其長期以來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外交思維的積澱.其中的以周邊國家為守的地緣政治戰略思維,至今仍然深刻影響到21世紀的中國安全戰略,只是其中的"朝貢"已經不存在了.

具有一萬多公里海岸線的地緣特征,以及強國都是從海上到來的曆史要素,已經宣告了傳統中國陸上防禦戰略的崩潰.在此,我們呼籲構建一種全新的"藍色中國"安全戰略.

而這"藍色中國"安全戰略的曆史桎梏,就在于朝貢體制遺留下來的被動防禦的思維元素.朝貢體制遺留的戰略思維,包括以周邊國家為緩沖國,以文化自大為基礎的心理優勢,以及戰略縱深巨大產生的消極防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