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7節:第二章  九重宮闕(3)

二,推背圖之謎

不過,關于武媚的失寵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唐三代後,女主武王當有天下"的傳說.嚴格說來,應該是三個傳說才對.頭一個是李淳風星諫,太宗因此疏遠武媚,疑殺李君羨,第二個是民間流行武媚娘曲,第三個則是推背圖的來曆了.這三個故事發生時間本不相同,後世卻都攪合在一起,再與武則天是否曾被打入冷宮降為侍女,以及她出家的原因聯系起來,也就越發的撲朔迷離了.

關于武則天出家的原因,史籍明載為循例出家〔2〕,並非武則天擔心太宗猜忌自請出家.根據大唐制度,先朝嬪妾不得久留于嗣皇帝宮中,高祖李淵死後無子嬪妃便是照此辦理,現今出土的文物碑記等也證實了這一點,應無疑問.

而武則天是否曾由宮妃降為侍女呢?就我看到的現存的各種史料,無論正史,還是唐代筆記,乃至唐傳奇等野史,都從未提及此事.駱賓王那篇著名的《討武曌檄》,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但也沒有提到這個他可以大做文章的事件.那麼武則天"以先帝才人而歸高宗"是如何變成"以先帝宮人而歸高宗"的呢?答案就出在高宗李治的立後詔書上.

眾所周知,李治與武則天的結合為子納父妾,與禮不合,雖然唐宮這類事情很多,但要公開立後如何昭告天下還是頗費思量.當時的李治,無論是聲望還是權威都比不上後來納兒媳時的李隆基,膽子也要小得多,總覺得好像應該圓圓場怎麼解釋一下^.^最後的詔書是這樣的:

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庭,譽重椒闈,德光蘭掖.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宮壺之內,恒自飭躬;嬪嬙之間,未嘗迕目.聖情鑒悉,每垂賞歎,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後——

《全唐文·立武昭儀為皇後詔》

詔書先表明他們是在太宗生前即已兩情相悅,接著說明太宗是知情的,並且表示了理解和祝福,當時就把武則天賜給他了.自然,沒有做父親的把嬪妾送給兒子的道理,又不便否認武則天常侍左右的事實,于是將武則天的身份由宮妃換為宮女,比附為當年漢宣帝為太子選宮人王政君侍寢一事.詔書寫得十分直接,但又有點多此一舉,特別是最後那句"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很有點欲蓋彌彰的味道,還不如根本不提為好.而同期的廢後詔書"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鴆毒,廢為庶人"也屬指鹿為馬,毫無根據(男人一旦變心來真可怕),當時便惹了無數議論,只是皇帝決心已下,說歸你說,做歸我做,來個充耳不聞罷了.武則天從侍女到女皇的傳奇,實際上是指她二次入宮後由王皇後的侍女開始做起的曆程.而後世把這些都作為"女主武王"傳說的一部分,不斷地加工完善,也就越變越離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