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第三章  緇衣女尼(3)

二,感業寺之謎

按照舊史的說法,李治對情人沒有絲毫愛憐和實質性的幫助,任其像垃圾一樣被送到感業寺做比丘尼,直到後來太宗忌日行香,淚眼婆娑的武媚終于再次打動了他的心,于是重拾舊日歡好,但仍然無意帶她入宮.幸虧當時的王皇後嫉憤蕭淑妃有寵,聽到高宗和武氏在感業寺互泣之事後認為有機可乘,暗中令武氏將頭發留起來,並勸高宗納武氏入後宮以奪蕭淑妃之寵,武氏這才再度入宮.可是遍查唐史,我們發覺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找不到感業寺的其他記載和具體位置,按理說感業寺既然是盡度太宗嬪妃為尼,規模必定不小,這麼神秘難尋著實有點奇怪,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後來改了名字.那麼為何會改名?感業寺究竟在哪里?武媚是否真的出過家?問號一個接著一個.

好做翻案文章的台灣學者李樹桐先生即認為,武氏必不曾入寺削發為尼,而是移居宮外別納,被高宗金屋藏嬌,蓄發如舊,等到貞觀二十三年八月,將太宗葬于昭陵,喪事告一段落以後,高宗和武氏認為外人的耳目已可避過,最晚在這年的年底,高宗便令武氏重入後宮,立為昭儀.武氏入寺削發為尼的故事,不過是許敬宗為討好高宗和武後而編造出來的謊言而已.他提出了幾點理由,一是感業寺地址不明,武則天登基時未見感業寺尼眾支持造勢,也從未有過對寺內僧尼恩怨賞罰的記載,可見武則天事實上與感業寺無關.二是太宗時宮中流行高髻,由削發長到梳高髻需要一兩年時間,"陰令長發"實難置信.三是據載高宗時放出宮人均為年老色衰者,武則天當時只有26歲,當不在放出之列,且高宗為太子時既已"見而悅之",自不舍得讓她削發為尼了.〔2〕

李樹桐向來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觀點也流傳甚廣,劍橋隋唐史都記了一筆,但他顯然把高宗放宮人和出先帝嬪妃給弄混了.唐代婦女素好假髻,頭發的長短不會成為武氏入宮的障礙.而武氏再度入宮之後,十分忌諱曾為太宗嬪禦之事,立後詔書里也自稱先帝宮人,因此絲毫不提曾經入寺為尼,不願再與感業寺有任何聯系,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武氏曾入感業寺為尼一事載于兩唐書,通鑒,《唐會要》等諸多史籍之中,自唐至今少有人懷疑,要憑借幾條並不充分甚至理解錯誤的證據,推翻自古以來的定論,未免過于輕率了.

李治性格優柔寡斷,做事拖泥帶水,且他本以仁孝出名,很難想象他剛一登位便有膽量收容父妾難免遭人物議,一面讓武氏隨例入寺以全己令譽,一面私下見面暗中關照,等風頭過去再召入宮,這樣不清不楚首鼠兩端的折衷做法,倒是最符合李治的一向作風.不是沒有真情,但也不乏自私的盤算和顧慮,這便是我理解的李武之情了.若干年後,他的孫子李隆基跟兒媳楊玉環遭遇激情,也采用了這個辦法,讓楊氏出家為道士再曲線入宮,也是有樣學樣,不讓爺爺專美于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