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第三章  緇衣女尼(4)

武媚雖不甘心,但當時的她也只能任人擺布,懷著一個渺茫的希望在感業寺住下,名為拜佛修行,實為大唐天子之別宅婦,身份既屬尷尬,前途也曖昧不清,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一個男子脆弱易斷的愛情了.然而新君嗣位,要處理要學習的事情太多太多,李治自己也表現得頗為熱心,太宗晚年三日一視朝,李治卻是日日上朝,稱"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猶恐擁滯眾務"〔3〕,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內,問百姓疾苦,及其政治,可以想見新君初即位躊躇滿志的意態,做事也算有板有眼,並非如舊史所言那般無能,對政事毫無興趣,一心只想塞給別人處理.對于新角色的新鮮感和責任感,沖淡了與情人分離的相思,複召武氏入宮之事一拖再拖,反正他是皇帝,身邊從來不會缺女人,這段時間里又納了徐婕妤等美人,閑時到感業寺感受一下別樣風情,日子過得倒是滋潤得很.

但對于武媚來說,情況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紅顏易老春易逝,她已經二十七八歲了,按照古人的看法,已經算是大齡了.沒有任何名分,沒有任何保障,不尷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尼寺里,而對方是擁有三千後宮佳麗的皇帝,傳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納了誰,今日又納了誰的消息,都是比她更年輕也許更美貌的女子.而她不能過問,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來了怎麼辦?她將何以自處,別人又會怎樣看她?那悠長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將怎樣度過?"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此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哀婉纏綿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當時的心境.年華已經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無期的承諾什麼時候能夠到來?在李治未去感業寺的日子里,那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門而望的緇衣女子,一定有無數次,為這樣莫測的未來而顫栗.

探究武媚當時的心情,說她不著急是絕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畢竟不敢催逼太緊,怕引起對方反感,得不償失,因此只能采取這樣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詩中那個為情愛顛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紅燈都看成綠燈^.^),是那麼楚楚動人,我見猶憐.可見當時出現在李治面前的武媚,並不是強悍剛烈的強勢女子,展現出的更多的是"腕伸郎膝前,何處不可憐"的溫柔意態.對于這樣一個才華出眾,深情柔婉,而又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壓力的女子,李治無疑是非常滿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種吸引.當時太宗去世已經很久,李治也完全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計輿論應該反映不會太大,他開始認真考慮把她引入宮中的事情了.第一步,當然要征得皇後的同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