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8節:第五章  舅甥之間(2)

這場立後廢後之爭,實為曆史上屢見不鮮的君權與相權之爭,大權旁落的年輕皇帝與威名震主的顧命重臣的權力之戰.斗爭的主角,既非狐媚惑主急于上位的武昭儀與忠于先帝遺詔誓保王皇後的輔弼重臣的忠奸之爭,也非山東庶族軍方代表李勣對陣關隴貴胄文官領袖長孫無忌,而是當今大唐皇帝李治,如何對待權傾朝野的三朝老臣長孫無忌,他的舅舅,他的恩人.

李治大概是唐代最被低估的皇帝,李淵的問題在于有個讓他"痛並快樂著"的兒子,李治的問題是不僅有個儒家聖王的老爸,還有個空前絕後的太太,任何人給這麼兩位一前一後一擠兌,也都會變得什麼也不是.李治曾登安福門觀百戲,之後對侍臣說:"我聽聞吐蕃人喜歡打球,這也是好的習俗,曾經一度觀之.昨日登樓便有一群吐蕃人打球,故意要使朕見到.這些吐蕃人以為朕喜愛打球,所以就馳騁表現.如果以此思量,帝王的一舉一動影響深遠,豈能太隨意輕率,所以朕已經焚毀此球以此作為自誡."〔2〕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政治秀,可是現在幾乎所有的文章里這位不願被吐蕃人看成SB球迷的唐朝皇帝都變成了他父親唐太宗^.^這類事例還有很多.雖說高宗的確對武則天的崛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成王敗寇到這個地步,也難怪他郁悶.說來高宗朝的文治武功頗為顯赫,而且大部分是顯慶之後長孫失勢而武後尚未獨掌握朝政之際高宗自己取得的,其治國能力較曆代守成之君不遑多讓.太宗晚年,曾讓當時還是太子的李治監國,對他處理政務的能力也表示滿意,只是擔心他的性格容易被人操縱,知子莫若父,太宗對于李治的評估的確是很准的.不過,永徽年間他被長孫無忌逐步架空應該說並不完全是他性格的問題,權力交接過程中羽翼未豐的年輕君主被顧命大臣壓制之事曆代均不少見,而李治的情況,尤為特殊,因太宗一開始並沒有把他視為太子人選,很長時間內他沒有屬于自己的強硬班底,他的太子之位,是當年承乾與李泰爭位兩敗俱傷之後才得來的.而長孫無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極其關鍵,可以說沒有無忌的力挺,便不會有李治的登基.事情要從貞觀後期的太子廢立之事講起.

二,太宗立儲

封建制度下太子當立嫡立長,長孫皇後為太宗育下三位嫡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及晉王李治.承乾為人聰穎,多次監國期間也挺受太宗贊許,不幸腿有了毛病,慢慢的走路都有些困難.太宗是個完美主義者,他自己本非嫡長子出身,對立嫡以長的制度並不太看重,情感的天平便漸漸向被譽為"聰敏絕倫","文辭美麗"的魏王李泰傾斜,承乾因此憂懼不安,頗有些自暴自棄的舉動,加之李泰不住挑撥,約在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去世前後,太宗便產生了更換太子的念頭.〔3〕與此同時,太宗對李泰的恩賞越來越重,屢有逾制之舉,許開文學館,每月賞賜超過皇太子等.隨著太宗的心思越來越不加掩飾的流露,李泰身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如駙馬房遺愛,柴令武等,細心的朋友會發覺,這些人正是日後高陽公主謀反一案中的主角^.^對于泰的奪嫡之謀,反對最厲害的便是魏征和褚遂良,二人均多次勸諫太宗不可對泰有逾制的封賞,一般理解為這是兩位大臣的忠直,然內里卻另有乾坤——堅持嫡長子制的魏征一直是太子承乾最有力的支持者,而褚遂良則日後和長孫無忌一起合力將晉王治推上了太子寶座.當時大臣分為兩派,擁護承乾的有魏征,侯君集,于志甯,杜正倫等,擁護李泰的有劉洎,岑文本,馬周,崔仁師等.貞觀十七年魏征去世,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冒險舉事失敗,太子黨全軍覆沒,侯君集被殺,杜正倫被貶,此二人均為魏征所薦,太宗于是懷疑魏征"阿黨".褚遂良因敢于向太宗進諫,且許多問題上見解與魏征相同,很受魏征器重,曾將"前後諍諫言辭"抄示褚遂良.但魏征死後,太子案發,政治形勢已然大變,已投靠長孫無忌的褚遂良便將此事告發了.此時諸事並發,盛怒之下的太宗下令中止衡山公主與魏征之子叔玉的婚約,並推倒了魏征的碑,為封建時代一段十分罕見的君臣之情畫上了一個並不完滿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