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4節:第五章  舅甥之間(8)

不僅如此,皇帝的命令也同樣需要政事堂宰相商決附署,中書省草擬詔書,門下審議通過後才能生效.唐代政治較為開明,屢屢有皇帝詔令被駁回之事,門下省官員甚至直接在詔令上塗改而奏還,稱為"塗歸".敢于封駁的官員被視為"勁節"而廣泛受到時人的稱贊,唐代頗有些干這種事出名的人物,要升官這也是政績之一,而不敢封駁的則被視為碌碌無為迎奉阿旨的庸人.後來武後廢中宗,軟禁睿宗,正一門心思想當皇帝,知道詔旨在中書門下會遇到麻煩,索性繞過去直接下旨,引發大臣不滿,宰相劉祎之即道:"不經鳳閣鸞台(中書門下),何名為敕?"你這聖旨都沒有經過中書門下審閱,算什麼聖旨?可見當日之規矩流程,不經中書門下的詔旨極為少見.李治初登大位,經驗和信心都不足,還在繼續扮演小白兔乖乖的角色,好外甥+好學生=好皇帝^.^

長孫無忌既為檢校中書令,執掌中書省,同時又知門下省事,集兩省大權于一身,而他還是天子舅父,顧命大臣,權勢之盛,可想而知,用"炙手可熱勢絕倫"來形容,絕不過分.在貞觀時期一直謹言慎行,永徽初年也頗知收斂的長孫無忌,在天子言聽計從,政敵束手斂聲的情況下,也漸漸拋開了居安思危的顧忌,行事慢慢張揚起來.某日宴會朝貴酒酣耳熱之際環顧同僚:"無忌不才,幸遇休明之運,因緣寵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貴,可謂極矣.公視無忌富貴何與越公?(隋越公楊素)"群僚或回答不知,或說超過越公."自揣誠不羨越公,"無忌聽後徐徐道:"所不及越公一而已.越公之貴也老,而無忌之貴也少."〔5〕其志滿意得,富貴傲人的驕態,躍然紙上,隱隱已有侵凌主上之威.

"身後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長孫無忌出身高門貴族,政治嗅覺很高,貞觀年間一直以立身謹慎出名,多次辭去高位,從不敢以外戚驕人,對于敏感話題多是側身回避,因此才能得到太宗的最終信任,稱他為"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然而對于年少的新任天子,卻難免有輕視之心,仍是難改舅父看待小外甥的心態,就算開始還有些警覺性,也慢慢被仕途上的一帆風順所磨滅,卻沒有想到光亮越強,陰影越濃.長幼雖關人倫,君臣自有名分,李治雖是他的晚輩,雖虧欠了他許多人情,但仍然是皇帝,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人.永徽三年末,在爭位斗爭中失敗的李泰在郁郁寡歡中死于均州,行事越來越沒有顧忌的長孫無忌乘機借高陽公主唆使房遺愛與房遺直爭奪爵位一案大做文章,將魏王舊黨,不滿當權者及自己政敵一網打盡,最後處死兩名王爺,兩名公主,三位駙馬,大批皇親國戚牽連被貶,結案之慘烈,舉世皆驚.這就是初唐轟動一時的高陽公主謀反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