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9節:第六章  正位中宮(2)

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可以想見的."王皇後無子",這是李治唯一能搬上台面的廢後理由,因為皇後殺一個未有公主封爵的嬪禦之女,根本夠不上廢後的標准,何況此案還未證實,反而無子關系著大唐的國運.可是這個能搬上台面的理由,卻不是個能說服人的好理由,尤其對于無忌來說.一方面,王皇後的養子太子忠正是由無忌擁立為太子的,且當年之所以如此匆忙立儲,正是針對武氏入宮後不久懷孕即升昭儀的舉措,因此先天便有一重抵觸.另一方面,以武氏的出身和背景的確大有問題,寒門小戶不說,還是先帝的侍妾,在深宮中呆著也就罷了,要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這怎麼可以?讓天下人恥笑皇帝亂倫麼?在他看來,武氏能做上昭儀已經很夠意思了,她實在應該安分一點.說來可笑,長孫無忌多次干預帝王立儲,每每因主張廢長立幼而被人指為不合禮法,存有私心,當他頭一次為了維護封建禮法力主立嫡以長的時候,卻因此而身遭橫禍,家破人亡.曆史之吊詭,也正在于此了.

李治很郁悶."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收了別人的重禮,卻不幫忙辦事,香餌吞進去,魚鉤吐出來,難怪別人會有意見,何況這人還是皇帝.以堂堂帝王之尊,親自跑到臣子的府第行賄,本來已是上下倒錯尊卑易位,現在居然還被拒絕了,這真是……太太太不給面子了!如果說高陽公主謀反一案的處理讓他看到帝王權柄的下移以及長孫無忌的咄咄逼人,那麼這次就是直接地感受到長孫對自己意願的冷淡和對帝王權威的輕視,原本對舅父已有疑忌之心的李治,此刻憤怒更是如火如荼地燃燒起來,畢竟,他還是一個只有二十六歲的年輕人,又怎會沒有一點點脾氣.自他十六歲被立為太子開始,他就一直處在父皇嚴厲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上皇帝可以喘口氣了,卻又時時刻刻處在舅父為首的顧命大臣監督下,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行差踏錯.這樣尊而重之的結果,換來的是對方日益專權妄為,雖身為帝王,卻如身受重縛,動輒為人所制,無法揮灑自如,既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打理朝政,也不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成為正妻,人生至此,實屬無味.

然而求諸朝堂,大臣們都意見一致鐵板一塊,又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臣,處理事情四平八穩沒有什麼失策的地方,想干預也找不到借口.後宮之中,如王皇後蕭淑妃之輩也不可能給他什麼幫助和支持,初唐宦官勢力可以忽略不計.朝臣,外戚,後宮……思想一圈,能借重的只有她——武昭儀,蒼茫的天地間,她是他唯一的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