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4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4)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蘇軾《水調歌頭》(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重陽(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齊諧記》所載,費長房對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難,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這是一般人認為重九登高的來源,但不一定可靠〔5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氣的起點〔52〕,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53〕.古人又認為:冬天來了,春天就要跟著到來.杜甫《小至》詩:"冬至陽生春又來."臘日臘是祭名.《說文》:"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漢代的臘日是冬至後第三個戌日.但是《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日為臘日,並說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釋,到今天還有"臘八粥"的風俗.杜甫《臘日》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又《詠懷古跡》(其四):"歲時伏臘走村翁."我國佛教徒認為,佛祖釋迦牟尼是十二月初八成道的,謂之"臘八節".古印度人習于煮羹粥,據說,釋迦六年苦行之後,正是由于接受了牧牛女奉獻的乳糜羹粥,才恢複體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所以"臘八節"就有了用精美果蔬雜合煮成可口又滋補,民間喜食的粥糜的傳統.關于"臘八粥"的記載,最早見于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是"初八日……諸大寺……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除夕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蘇軾《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上述這些節日,不是一個時代的,而是許多時代積累下來的.

注釋:

〔1〕這是因為月相變化的周期在二十九到三十天之間,現代測得是29.53日.

〔2〕注意:《堯典》這里說"歲",不說"年",這是用"歲"表示從今年某一節氣(例如冬至)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一段時間,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從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間的這一段時間.所以《周禮·春官·大史》說"正歲年以序事",歲年並舉.

〔3〕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4〕仲春,舊曆二月.

〔5〕蟪蛄(huigū),一名寒蟬.舊說,寒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壽命不到一年,所以說不知春秋.

〔6〕見杜預《春秋序》.舊說春秋猶言四時(《詩經·魯頌·宮》鄭玄箋),錯舉春秋以包春夏秋冬四時(杜預《春秋序》孔穎達《正義》),似難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