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13)

附帶談談一些節日.

由于風俗習慣的關系,一年有許多節日.下面把一些主要節日按月加以敘述.

元旦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這是正月初七日.據傳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按即杜甫):"人日題詩寄草堂."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朱淑貞《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社日農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杜甫《遭田夫泥飲美嚴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這是春社.又,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

寒食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後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食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但依照舊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時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連昌宮詞》說:"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清明就是清明節.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聯系起來.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花朝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為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後來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浴佛節傳說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歲時記》說,荊楚以四月八日諸寺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洛陽伽藍記·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師士女多至河間寺."端午(端陽)五月初五日.《荊楚歲時記》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們在這一天競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後來又把船做成龍形,叫龍舟競渡.)關于端午節的傳說很多.唐代以後,端午節被規定為大節日,常有賞賜.杜甫《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伏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據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48〕.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個大節日.一般所謂伏日,大約指的是初伏.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七夕七月七日.《荊楚歲時記》說,七月初七日的晚間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人間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陳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中元七月十五日〔49〕.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連求救于佛,佛為他說盂蘭盆經,叫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50〕.後代把中元看成鬼節,有施餓鬼等等迷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