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21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1)

歐陽修《秋聲賦》接著還說:"夷則為七月之律."夷則和七月的聯系要從十二律和十二月的配合來說明.在上古時代,人們把樂律和曆法聯系起來,依照《禮記·月令》,一年十二月正好和十二律相適應: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呂;

仲夏之月,律中蕤賓;

季夏之月,律中林鍾;

孟秋之月,律中夷則;

仲秋之月,律中南呂;

季秋之月,律中無射;

孟冬之月,律中應鍾;

仲冬之月,律中黃鍾;

季冬之月,律中大呂.

所謂"律中",據《禮記·月令》鄭玄注就是"律應","律應"的征驗則憑"吹灰".吹灰是古人候氣的方法,據說是用葭莩的灰塞在律管里,某個月份到了,和它相應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飛動起來了.歐陽修《秋聲賦》"夷則為七月之律",就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這種方法當然是不科學的,但是也成了典故.陶潛《自祭文》說:"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是指季秋九月.杜甫《小至》:"吹葭六動飛灰"〔12〕,小至是冬至的前一天,仲冬之月,律中黃鍾,詩人的意思是說:"冬至到了,律中黃鍾,黃鍾管的葭灰飛動了."韓愈《憶昨行》:"憶昨夾鍾之呂初吹灰."意思是說"想起了二月的時候",因為仲春之月律中夾鍾.

由于古人把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後世作家常喜歡用十二律的名稱代表時令月份.例如曹丕《與吳質書》:"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就是指仲夏五月說的.

關于古代樂律,我們就說到這里.

古人把"樂"看得極重.

《禮記·樂記》:

禮勝則離……樂者,天地之和也.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社會上只有"禮",那麼各等級就會離心離德,社會共同體就會很快瓦解.而"樂"則正是與"禮"互補而具有"合同"作用的文化因素."樂"的本質是"和",即適度,合制.《樂記》又說:

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樂合同,禮別異"(《荀子·樂論》),"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經過周公的一番改造,禮樂文明把當時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虞,夏,商,周各族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共同習俗的華夏民族就這樣誕生了.

注釋:

〔1〕《淮南子·天文訓》把變宮叫做和,變徵叫做繆.後世變宮又叫做閏.我國傳統音樂沒有和4(fa)相當的音,變徵大致和#4(fis)近似.

〔2〕夔(kui),人名,相傳為舜的掌管音樂的官.

〔3〕蔡邕《月令章句》:"截竹為管謂之律."《國語·周語下》:"律以平聲."後世律管改為銅制.又,古人也用鍾弦定音,故有所謂管律,鍾律和弦律.

〔4〕這樣對照,只是為了便于了解,不是說上古的黃鍾就等于現代的C,上古黃鍾的絕對音高尚待研究.其余各音和今樂也不一一相等.黃鍾,夾鍾,林鍾,應鍾的鍾字又作鍾;太簇又作太蔟,太族,大族,大蔟,泰簇,泰族;中呂又作仲呂;姑洗的洗,讀xiǎn;無射又作亡射,射,讀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