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23)

曆代地方區域的劃分,各有不同.有時候,同一個區域名稱,而涵義大有區別.有些名稱則是上古所沒有的.現在舉出一些例子來加以說明.

州——相傳堯時禹平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又相傳舜時分為十二州,即除了九州外,又從冀州分出並州,幽州,從青州分出營州.這樣,疆域的大小是一樣的,只是州的大小稍有不同罷了.到了漢代,中國的疆土更大了,于是增加了一個交州,一個朔方.後來朔方並入並州,改雍州為涼州,改梁州為益州.東漢時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隸(直轄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益州,荊州,交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和東漢十三州比較,增加六州.(1)把涼州分為雍,涼,秦三州;(2)把益州分為梁,益,甯三州;(3)把幽州分為幽,平兩州;(4)把交州分為交,廣兩州.

九州之說,最早見于《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不僅詳細記載了九州的疆界區劃,而且把各州內的山川分布,交通物產,水土治理,貢賦等級說得一清二楚,是我國最早,最有價值的地緣文化記錄.九州的意義,實際上是古代中國不同部落,不同文明流行區域.這一格局影響到今天都有其脈絡可循,如果對《禹貢》這篇文章稍加注意而加以研究,不僅對上古時代中國文明會有一深刻了解,而且對于今天也有特殊的指導意義.所以,不少跨國公司在其進入中國市場之前,都要組織專人研究《禹貢》一章.

後漢到南北朝末,州基本上是監察區〔1〕,有時也是行政區.不過從南北朝起,州的范圍漸漸地縮小了.在唐代,全國共有三百多個州,是行政區.宋元所謂州,則與唐代基本上一致.明清改州為府,所以有"兗州府","揚州府"等名稱,只留少數直隸州直轄于省,散州隸屬于府.

郡——郡是行政區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著名的有隴西,颍川,南陽,邯鄲,钜鹿,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河東,上黨,太原,代郡,雁門,云中,琅琊,漢中,巴郡,蜀郡,長沙,黔中.後來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閩中,共為四十郡.此後曆代都有郡,但是區域變小了.直到隋代才取消了郡.唐代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區域.宋廢郡.

國——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國"連稱.

道——唐代的道是監察區,略相當于漢代的州.貞觀年間,分全國為十道:

(1)關內道,即古雍州;

(2)河南道,即古豫,兗,青,徐四州;

(3)河東道,即古冀州;

(4)河北道,即古幽,冀二州〔2〕;

(5)山南道,即古荊,梁二州;

(6)隴右道,即古雍,梁二州;

(7)淮南道,即古揚州;

(8)江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

(9)劍南道,即古梁州(劍閣以南);

(10)嶺南道,即古揚州的南部.

開元年間,又分為十五道,這是從關內道分出一個京畿(治長安),從河南道分出一個都畿(治洛陽),再把山南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把江南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為征收賦稅轉運漕糧而分的區域,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3〕,和今天的省區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湖北路,陝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4〕.元代也有路,宋代的路大,元代的路小,相當于州府.

省——本來是官署的名稱.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行中書省(略等于中書省辦事處或中書省行署),簡稱行省.後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簡稱為省.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因為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護府.唐代府隸屬于道,宋代府隸屬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于路,有的直轄于中央.明清改州為府(見上文).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于一個州或府,直轄于路.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