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68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68)

最後說一說(襪).《說文》說是足衣.大約是用皮做的,所以寫作.古人以跣足為至敬,登席必須脫.《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褚師聲子而登席."這是對人君無禮.

字後來又寫作,這暗示的質料改變了.

談服飾便要談到顏色.古時常見有"五色"之說:青相當于溫和的春天,為草木萌芽之色,為日出時;赤相當于炎熱的夏天,為火燃之色,其方位為南,為正午時;黃相當于四季交替的季節,為土色,其方位為中央;白相當于清涼的秋天,為金屬光澤之顯色,其方位為西,為日沒時;黑相當于寒冷的冬天,為水,為深淵之色,其方位為北,為深夜時.

此五色又各有特殊意義.

青:永久,平和;赤:幸福,喜;黃:力,富,皇帝;白:悲哀,和平;黑:破壞.

注釋:

〔1〕《左傳·哀公七年》說吳人"斷發文身",《左傳·哀公十一年》說"吳發短",《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也說越人"文身斷發",可見剪短頭發在上古被認為是所謂"蠻夷"的風俗.至于剃光頭,那是一種相當重的刑罰,叫做髡.

〔2〕一說皇帝的冕前後各有十二旒.

〔3〕古代男女都著裙,見下文.

〔4〕微,(如果)沒有.被(pī),通"披".衽(re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發左衽,指當時所謂"夷狄"(四方外族)的風俗,意思是說中原被夷狄所占.

〔5〕上古殮死者才左衽.

〔6〕笏是古代君臣朝見時所執的狹長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來指畫或在上面記事.

紳又作縉紳,薦紳.《史記·五帝本紀》:"薦紳先生難言之."〔7〕現在單袍也叫袍,上古沒有這種說法.一說袍里面鋪的新綿和舊絮.

〔8〕依《廣韻》,精的叫綿,粗的叫絮.其實上古一般都叫絮.

〔9〕褐(he),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貧苦人的衣服.

〔10〕釋,指脫掉.釋褐,脫去粗毛衣服,指登仕.傅,太傅,三公之一.這里指傅說的故事,相傳傅說曾在傅岩(地名)為人築牆,殷武丁訪得,任為相.

〔11〕襦,短襖(依段玉裁說).

〔12〕見《釋名·釋衣服》.今天的褂字大約是字的音變.

〔13〕依段玉裁說.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認為"與今時褲制無異".

〔14〕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四"犢鼻"條說,無襠者謂之,突犢聲相近,重言為犢鼻,單言為突,後人加衣旁作.這是另一種解釋.

〔15〕捆,砸.屨,鞋.捆屨,即做鞋.以為食,即是以此為生.

〔16〕《說文》說,是舞履,字亦作,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