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8節:"頤指氣使"代說話

No.6

"頤指氣使"代說話

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樣一件事?有的時候一個人站在你面前,雖然什麼都沒說,但你卻知道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或是想說什麼話.除非你是個偽裝高手,或者是生活中的職業演員,否則你就一定會在不經意的時候,流露出你的真實想法,即便你當時說的不是你想的那回事,或者你根本什麼都沒說.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們靠眼睛觀察所獲取的信息占55%,所以,人們不會單純地從你說的話里判斷是非,他們更能從你的眼神,語氣,肢體語言等來分析出其他的東西.如果你的肢體語言傳達的信息和你嘴里說出來的話不符合,那你無異于浪費時間,適得其反.

通過眼神傳達的信息是最多的.當你正注視著一個人的時候,表達的信息是你對他感興趣.當你回避了對方的眼神交流的時候,對方會感覺到你根本不重視他,對他不屑一顧.看多了不好,不看更不好,所以,較好的做法,就是在整個的對話交流過程中,保證與對方眼神交流占60/的時間,這樣對方既認為你對他有興趣,又保持若即若離的感覺.但眼神不應該有強勢的侵略性.

眼神的交流不亞于口語的表達.很多中國人與人握手或交談時,總是東張西望.與人交談時目光恍惚,是很失禮的.還有的人,甚至是將努嘴,撇嘴,翻白眼,當成了一種隨時隨地的表達,不論是對陌生人還是親人長輩,好像自己有多忙多累,對方的問題又是多麼沒有價值似的.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天,長春市某社區主任劉雅琴遇到了"問路啞巴",已經50歲開外的老社區主任提起問路的事,仍氣憤不已:"真沒想到問個路竟這麼難,連問4個人都是努努嘴,連句話都懶得對我說!"

原來那天下午,她到人民廣場辦事,拎著兩大包東西往回走時,卻找不著259路公交車站點了.她向路邊一位冷飲攤主詢問,這位同樣50多歲的婦女,不耐煩地朝一個方向努努嘴,然後把臉扭向一邊.

劉雅琴朝努嘴方向找去,可越走越覺得不對,只好停下來又向一個中年男子問路,沒等她把話說完,中年男子就用嘴朝相反的方向一努,瞧也不瞧她走開了.她只好又折回來.就這樣,她繞著原地轉了3個圈子,連問4個人,每個人都是沖她努努嘴,沒有一個人肯停下來告訴她站點在哪里.

半個多小時過去了,她仍沒找著站點.一氣之下,劉雅琴決定自己找,剛走幾步就發現了259路公交車站點.更讓她生氣的是,這個公交站點,離她剛才問路的地方只有10多米遠.

劉雅琴說:"長春是座文明城,每個長春人都應該樂于助人,在我們社區,遇到問路的人,我們社區主任都是仔細告訴他,老人和孩子還會領著去,像這樣連問路都聽不著聲的事,太讓人傷心了,真希望以後再也不要發生了."

"問路冷漠"是一件應該引起重視的社會問題,在市民文明行為巡視過程中,這樣"問路啞巴"竟然是經常遇到的事情.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如何對待需要幫助的人,是衡量一個城市市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對于一個個體而言,如何運用好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也是衡量一個人交流技能的方式.

比如人的面部表情,一個輕輕的微笑,就會傳達給人一條積極的信息,而且除了人的誕生和死亡之外,表示友好的微笑,幾乎適用所有的場合.微笑會給人帶來溫暖和信心.如果你面帶微笑地對人說話,相比之下,對方就會很容易接受你的觀點,也更容易相信你所說的話,既便在你不說話的時候,人們也認為你的意見是積極的.

還有嘴部的動作,比如撅嘴,撇嘴等等,也可以直接表現出你正在思考你所聽到的東西,或者是你正在猶豫,並想收回你所說的話.嘴和眼一樣都有傳情達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動中,談話時盡量少努嘴或撇嘴,因為這樣的動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顯得不夠有涵養.站立,靜坐或握手時,嘴巴可以微閉,不要露出牙齒,如果能保持微笑狀就更完美了.

不注意這些交流技巧的人,無論是對待誰,全憑自己的心情,情緒好的時候,能夠手舞足蹈,眉飛色舞,情緒糟糕的時候呢,甚至是連眼皮也不抬一下,努努嘴,撇撇嘴,晃晃腦袋之類的,都是不合適的交流方式.以這樣的方式和陌生人說話,會讓人感覺不知所云,心生厭惡,和熟悉的親朋好友說話,更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這類"頤指氣使"的行為,不僅僅是一個偷懶的問題,也是一個禮貌修養的問題.

即便是我們的"頤指氣使"中,不包含任何惡意的成分,有時甚至是一種親昵的表示,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過火,一旦養成了習慣,自己又沒有意識到,出現問題要改起來就困難了.

對任何人全憑自己的情緒,好的時候手舞足蹈,眉飛色舞,糟的時候甚至連眼皮也不抬一下,努嘴,撇嘴,晃腦袋之類,都是不合適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