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5節:"小資"的半瓶子性格

第2章

修身養性解煩憂

No.12

"小資"的半瓶子性格

正如衣服可以分為大,中,小碼一樣,人群其實也可以按照大,中,小的結構來劃分,比如目前的城市就存在著這樣三種社會群體:大款,中產階級,小資.其中,大款自然是比較有資格炫耀的一群.依次向下,應該說"小資"階層沒有什麼資格表露自己的優越感.

但由于中國人向來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傳統觀念,所以小資產階級,倒成了最有優越感的一群.好像比壓力,大款沒其輕松;比自然,中產階級沒其接近大眾.和普通人群相比,那就更數不清了:有錢,有閑,猶如人間神仙.人類愛好炫耀自身優越感的頑疾,在"小資"的身上,如今是發揚光大了.

恩格斯在對當時的"小資"評價時說這個階級的性格,缺乏魄力和進取心,它在政治上也自然具有這個特點.而今天"小資"的概念,只是一種時尚話語.實際的情況通常是:他們雖然像中產階級一樣追求品位,講究格調,但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通常是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不可能像中產階級那樣從容,體面."小資"具有缺乏魄力和進取心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品位與格調,注定經常是尷尬地處于"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水平.

但是,只要更換一下概念,這些時尚的制造者,就能將自己的劣勢,轉變為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比如"小資"十分向往歐陸風情的生態園林住宅,廣告上說,那里有"夏威夷的沙灘""加勒比海的陽光""巴厘島的熱帶風情""富士山的櫻花味道"……但是以"小資"目前的購買能力來看,恐怕最多也只夠買三室兩廳中的一個陽台,或者半個衛生間.可是"小資"又不甘心像打工仔那樣租房子,于是就搞出了"異性同租"的新概念,並且美名曰"新同居時代".

"小資"沒有條件承辦"周末派對","音樂沙龍"之類的家庭社交活動,但又嫌"AA制"太俗了,于是便搞起了"起源于澳洲,風靡于美國"的"六人晚餐",多一個人不行,少一個人也不行.

小資對中產階級的"上海別克"或者"廣州雅閣"望塵莫及,不過他們從環保的角度認為:買家庭轎車是中國人的一大惡俗.但小資又不肯坐公共汽車,所以他們特別喜歡坐地鐵,並且還常常會自作多情,進入《巴黎最後一班地鐵》那種角色.


有人在"宜家"家具店門口,聽到這樣的對話:"你看,這東西太大了,我的'奧迪'放不下,你的'高爾夫'也不行……"顧客很可能是中產階級.因為對于坐地鐵而來的"小資"來說,他們不會買大件,"小資"的情趣和購買力,決定了他們只會買一些百兒八十塊的小擺設,像花瓶,果盤,相框,CD架,香皂盒,浴簾,杯墊……這些小巧玲瓏的"宜家"小擺設,已經足夠他們自娛自樂了.對于相當一部分"小資"來說,他們買一套阿曼尼西裝也比較吃力,所以他們對那些身穿阿曼尼的中產階級嘲笑道:"不打領帶像民工,打上領帶像推銷員."

在"小資"眼里,大款土,中產階級俗,只有自己最懂格調,最有品味.事實上,中產階級對"小資"也沒什麼好感.比如在廣州,中產階級現在就管"小資"叫"小雞",一則因為粵語"資"與"雞"正好同音,二則表示對"小資"的蔑視.不管這些紛爭多麼熱鬧,其實都不過是人群之間,相互顯示優越感的鬧劇.

在這個物質化,欲望化,消費主義的時代,人們逃脫不掉攀比的陷阱,誘惑和刺激,這使得每個人都不甘心處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因而為了進行脆弱的自我保護,人們往往會暴露出很多惡習.

其實,只要有自己的生活標准,根本沒有必要和誰比較.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有比別人突出的地方,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攀比,打腫臉充胖子.

人世間最難以衡量的,莫過于人的個性.但是可以肯定地說,虛妄的攀比炫耀,最多是一時沖動發泄,舒緩一下神經而已,不是治本的方法.

No.13

情緒沖動

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也不無道理.似乎大多數的女人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情場中,感性總是多于理性的.有時,就是因為女人的感性,所以獲得了與男人不一樣的靈感和收獲.然而,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不合時宜地表現出過分感性時,亦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旭是一家大型企業的高級職員,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工作能力,還是文字水平,均是單位一流水平的,這一點上司也是充分肯定的.平時,旭的熱情大方,率真很受同事歡迎.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像旭這樣的率直和不加掩飾的性格,在職場中有時卻是個大忌.

前不久,單位提拔了一個無論是資曆,還是能力和業績都不如她的女同事.旭很生氣,平時上司就對這位女同事特別關照,什麼提職,加薪等好機會都想著她,好事幾乎都讓她承包了,眼看著處處不如自己的同事,一年之內竟然被"破格"提拔了三次,可自己的業績明明高出她好幾籌,上司卻視而不見,只是一個勁兒地讓她好好工作卻與好機會無緣.這次,旭真的惱了,她義憤填膺地跑到上司的辦公室去"質問",並義正詞嚴地與上司"理論"起來,可上司那兒早已准備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