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6節:學而不思,思而不學

第3章

學習的誤區

No.23

學而不思,思而不學

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的"學",很好理解,說的就是接受知識,而所謂的"思",就是深入思考,並且根據自己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對其進行發揮,有所創新.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解釋起來也不難,但要具體堅持,付諸實踐,卻有很大的難度.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高中第一學期剛開學,數學老師就說:"'學習數學要多做習題,邊做邊思考,先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實事求是,循序漸進,不怕艱難,持之以恒'這是大數學家蘇步青的警句格言".他一字不漏地記了下來,執行時卻大打折扣,原來他只執行了頭一句——學習數學要多做習題,他便一味地做題.但是,一個學期下來,做的題目不少,而成績卻似乎與"做題的數量"並不成正比.沮喪之余,他便向一些數學成績出類拔萃的同學悉心討教,他們都有同一句話:"題目可適當做少些,卻要思考透徹."

但小明又犯了"思而不學"的大忌,既未深究何謂"適當",又忽視了"思考透徹"的要求,經常對著數學題思索,卻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于是,很"輕松"地學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可想而知,數學成績自然是一塌糊塗.小明回想了本學期自己在數學上所做的一切,怎麼成績不進反退呢?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將學與思很好地結合起來.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與學是不可分離的了.因為一切知識不是單靠個人的經驗與認識,動用自己的心智也是同樣可以獲得的,但同時前人的知識的總和卻又未必能呆板地應用于此時此地.我們既要有孜孜為學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識來充實自己,又應該有縝密思慮的頭腦,以辨別這些知識,運用這些知識,並發展這些知識.

當然,絕對地"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的人都是不會有的,但是一般人中還是存在著很多錯誤傾向.有些人只是努力地吸收,記憶各種知識,但他們不肯多用腦子去想一下.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有一些中學生討厭代數,三角,甚至化學,物理,認為里面充滿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們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難明白,這些公式是如何地產生,是如何地相互關聯著的,那麼就不必逐條背誦了.這正說明,假如不思而學,那麼學到的東西就永遠難成為自己的東西.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問人,這本來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別人,自己不作獨立思考,那並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同時,也有一些人過分相信自己,他們想得太多,卻學得太少,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是陷于胡思亂想中.記得高爾基小說中曾提到過一個好幾年把自己關在家里,想從三角學里證明上帝之存在的人.這或許算是思而不學的人.現在青年固然不至于如此荒誕,但是,不切實,系統地接受前人的經驗學說而自以為是的人,我們也時有遇到.

所以,"學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為教條主義者,公式主義者,這些教條和公式堆在他們的腦子里,像是一批滯銷的貨物."思而不學"者可能成為自命不凡而實則淺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實只是胡思亂想.要免于此二者,必須"好學多思".

可能有人會認為上面所提到的小明的例子是針對學生的,又是數學問題,在其他學習中可能不適應,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要發展,要進步,就得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現在我們提倡終生學習,知識浩如煙海,學習也是一輩子也無法完成的事業,任何時候都要將"學"與"思"結合起來.

小濤是某知名網站的編輯,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他十分賣力,編新聞稿也十分認真,但總是很難很好地完成任務,別人每天輕輕松松就能編三十條新聞稿,而他一天只能編二十條,他自己很奇怪,因為他為了工作還特意學了很多新聞學的知識,為什麼學習的東西沒有用呢?于是,他去請教一個老編輯,老編輯笑呵呵地指了指他的腦袋,對他說:"不是學習沒有用,是你沒有好好思考你所學的東西,你將他們連貫起來多想一想,總結一下就知道了."于是,小濤就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思考,融會貫通,果然編輯的速度提高了很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也不斷地變快,要想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我們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如何學習也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你還一直受苦學卻效果不佳的困擾,如果你只是不斷思索卻沒有紮實學習,那是時候告別學與思分離的痛苦了,記住孔子的教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