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7節:缺乏懷疑精神(1)

"學而不思"往往容易搞教條主義,這些教條堆在我們的腦子里,像是一批滯銷的貨物."思而不學"則會使人自命不凡,容易胡思亂想.

No.24

缺乏懷疑精神

學貴有疑,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了懷疑精神的重要性.蘇格拉底也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同樣重視疑問的還有培根:如果你從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

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當感到需要問"為什麼","是什麼","該怎麼辦"時,思維才是主動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屈原曾面對長空,發出著名的《天問》,他問天地變化,問世間冷暖.這些問題促使科學家,哲學家們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則專門寫了一篇《天對》來回答.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麼可以如此出色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他說:"在科學研究中,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難得多,意義也大.解決問題只是實驗手段的問題,提出問題則需要改變思維方法,有創造能力才行."大文學家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于為什麼,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喜歡質疑的人總是能夠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就是這樣.希爾伯特是一個想象力異常豐富,善于提出問題的人.在1900年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作了題為《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領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後來被稱為"希爾伯特問題".它們的提出,有力地促進了數學的發展.為此,希爾伯特總結道:"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著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著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與中國科大少年班師生談話時說:"同學們在一些觀念問題上有沒有提出疑問?比如對牛頓軟科學會不會問,我為什麼要學習它?為什麼它不可能是錯的呢?……你的老師講牛頓軟科學,為什麼是對的呢?根據是什麼?這樣的年紀還沒有這樣的態度,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實上,質疑是創新思維的源泉.對于一切總是不經思考而繼承,讓大腦成為裝知識的簍子,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的.

因此,從現在開始,做任何事都應有懷疑精神,多思考,多提問,不斷創造輝煌的人生.

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于"為什麼",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No.25

貪多務廣

小時候,我們都聽說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小貓由于太貪心,既想釣到大魚,又想得到蜻蜓,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由于過分貪心,結果卻失去了一些唾手可得的機會.

陳琛是一名新聞專業的學生,剛剛考上研究生的時候,他就為自己作好了三年研究生學習的計劃.英語是求職的一大硬件,陳琛的英語水平也還可以,加上研究生已經具備了報考英語專業八級的資格,因此,他首先就為自己定了一個英語專業八級的硬性指標.專業水平在求職過程中很重要,所以專業課的學習也不能忽視,因此,除了完成學校和導師布置的各項任務以外,陳琛的目標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找工作,實踐經驗也很重要,因此,陳琛為自己制訂了一年的實習計劃,積累工作經驗,鍛煉自己的能力.除此以外,陳琛家境不好,考慮到自己都這麼大了,不應該再向家里要錢了,于是,陳琛打算利用業余時間做兼職,將研究生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