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4節:自滿自足

高分是擺在眼前的一片葉子,因為它,我們看不到素質與能力這座泰山.

No.32

自滿自足

清代名士張心齋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賞月.老年讀書,如台上望月."把三種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隙中窺月,充滿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領略月下世界的整體景象.庭中賞月,則胸中自有尺度,與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台上望月,則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觀的心態,明澈的慧眼,透視人生景象.無論是贊歎還是欣賞,都是一份安詳的享受.所以說,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學習特點,但這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學習上也會有不同的壞習慣.對于年齡比較小,還沒有經曆太多世事滄桑,沒有見過太多世面的人來說,在學習上就容易有自我滿足的壞習慣.

毛澤東曾經指出,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兒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如果說崇尚知識,勤勉好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提高的動力和途徑,那麼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學習已經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只有虛心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有了自知之明,才會更加虛心地學習.應當說,盡管我們國民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但與形勢以及時代的要求還有距離.有的人實踐經驗豐富,理論修養卻不高;有的人不乏一般文化知識,但缺少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有的人具備管理才能,市場經濟知識卻相對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更加不能滿足.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仍滿足于以往的經驗和固有的知識,滿足于一時之功和一得之見,就會被時代所淘汰.人生有限,學海無涯.不學習,意味著生活的停滯;離開對知識的不斷追求,一個人就不可能在社會中自如地"游泳",更難以為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李育是某部門主管,由于單位小,大家的水平也都不是很高,他經常覺得自己還不錯,也很受領導的器重,所以就放松了學習,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但有一件事改變了他的想法.今年,單位選派他到北京一家管理學院進修,他本以為自己和其他人的水平差不多,但進入學習過程他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很大,他不僅欠缺理論知識,就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也感到力不從心.相反,很多同學則是應付自如,游刃有余.他漸漸地感到自慚形穢了,原來自己只不過是井底之蛙,對自己估計太高,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中國古人早就指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吾生有涯,學無涯.知識的海洋何其浩瀚,個人不過是知識海洋中一只遨游的小船,怎麼可能淺嘗輒止,很快就知足呢?

外國名人同樣也說過這樣的道理:人的知識就好比是一個圓,圓越大,周長越大,所不知道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大.所以要不斷地學習,學無止境.很多大思想家,大學問家都有這樣的精神,只有那些本身水平還不夠的人才會滿足于自己,沒有謙虛的心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在現代社會,就更不應該滿足了,這不僅僅是知識浩瀚的問題,原因還有很多方面: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本身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在你滿足于自己,揚揚自得的時候,知識早就更新了,你一滿足,就跟不上時代了.另一方面,這是一個人才濟濟,競爭很大的時代,所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有學問的人多如牛毛,他們都沒有知足,你哪里有資格自我滿足呢?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載著人類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前進,正是因為有了求知若渴的心態和永不知足的精神,人類文明才得以發展,科技才得以進步.如果愛迪生自我滿足,今天我們也許還生活在沒有電燈的時代;如果貝爾自我滿足,今天我們就會還生活在"通訊基本靠吼"和飛鴿傳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