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3節:追求高分

一個是"閑時燒香",一個是"臨時抱佛腳",結果也是兩樣:一個是碩果累累,一個是一事無成.

No.31

追求高分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是曾經對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寫照,正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為成績而學習成了學習的一個慣性,在學校是為了具體的分數,走進社會是為了有形的成果,或者是切實的利益,文憑也好,獎金也好,榮譽也好,總之學習就是為了獲得好成績.殊不知,這恰恰是一個不好的習慣,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經為了追求成績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林均是一個很聰明的男孩,從小父母教育他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他也沒有辜負家長的期望,從小學開始成績就名列前茅,經常拿滿分,可以說是父母的驕傲.像很多孩子一樣,他放學回家就做作業,星期天去參加各種培訓班,晚上還會請家庭教師來輔導,于是,他順利地考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每學期都會拿回讓人滿意的成績單,最後順利地走進了重點大學.

本來林均以為進入大學就不必再為成績而努力了,但事與願違,在大學期間,一切還是與成績掛鉤,評獎學金,評優秀學生等.他一如既往地為了成績而努力學習,但結果卻令他大跌眼鏡.由于他平時只關注成績,參加的各種活動並不多,能力也沒有培養出來,因此找工作的時候,被他所青睞的公司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只好進了一家很一般的公司.

在個人問題上,林均同樣備受打擊,一味學習的他更像一個書呆子,不僅認識的女生少,而且也不受女生歡迎.他想起走進大學時父親對他的教導:"中國現在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你將會找不到女朋友."沒想到的是,他好好學習了,成績也很優異,他們公司現在的男女比例是7:1,現在他還是找不到女朋友.

像林均這樣的學生很多,我們管他們叫"高分低能兒",實際上,這樣的高分低能兒的產生是社會教育觀念畸形所造成的.許多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准過于單一化,只看成績,這樣不得不引起學生和家長對成績的高度重視,但這樣卻帶來很多弊端,比如經常按成績排名次,這讓不少孩子變成了"差生",而且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有些家長也會抱怨:"你怎麼就那麼笨呀?你看看人家……"在種種壓力下,孩子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畏縮不前,開始無法接納自己,自卑和壓抑的心理越來越強.

要改變這種狀況,從大的方面來說,還要依賴教育制度的根本改變,這些因素不是個人所能夠左右的,也需要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這並不是說個人就不能在改變這種狀況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學習習慣的改變首先是十分有必要的.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切實改變學習上的不良態度和習慣,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績.

古人云:"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改變一味追求成績的壞習慣,首先就要搬掉眼前成績這一片擋住視線的葉子.眾所周知,對于一個人的衡量應該是綜合的,不應該是片面的,更不能根據一個人的成績簡單地判斷他的智慧,預測他的成就,估計他的能力.愛迪生小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差,被公認為是差生,還被學校強令退學,但這並不妨礙他在發明創造道路上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毛澤東上學的時候幾何成績十分差,但這並不妨礙他以後成為領導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領袖.偉人尚且如此,我們又怎麼能用成績束縛自己呢?

就算你成績不好,就算你現在還在為成績而學習,只要你能移開視線,你就能看到其他更重要的因素,比如像愛迪生一樣能對發明創造保持高度的興趣,比如說像毛澤東一樣憂國憂民的精神.只要你能認識到這些,學習本身就會其樂無窮,不求成績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