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6節:信口開河"喊人"(2)

張婧今年30多歲,在她們單位屬于主任級人物.平時,同事之間的稱呼非常隨便,張婧也樂得這樣.直到有一天,張婧走在單位走廊里,身後躥出一個年輕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大姐,請問辦公室在哪里?"張婧霎時驚呆了,差點兒忘記告訴她辦公室的方位:"她怎麼能叫我大姐呢,這個稱呼實在太恐怖了."直到幾個禮拜後,張婧還是耿耿于懷:"怎麼能叫大姐呢,就算叫聲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幾百倍."

可見小小一聲稱呼,帶來的卻是深層的利害關系.另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系.把握准了企業文化,稱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相互直接喊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個英文名字,融入集體.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里面,大家可能會根據創業者的習慣,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于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台,文藝團體,文化館等.這個稱呼能表達出對學識,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單位職業人的青睞.

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學習型企業及親情色彩濃厚的中小型家族企業里面,等級觀念比較淡化,大家以行政職務相稱的情況比一般企業要少,互稱姓名的情況較多.而在國有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如張經理,陳總等,能表示對對方的敬重.等級觀念較重的韓資,日資企業,一般也采用這類稱呼,如李課長,韓社長等.

總之,在自己第一次開口喊人的時候,要考慮到滿足陌生人的那種認同感,實在不行就稱呼對方的姓名或者身份.但是更為複雜的情況是,直接稱呼姓名,有時候反倒也是一種錯誤,這更加看出了信口開河喊人,實在要不得.

"信口開河"要不得,小小稱呼,卻隱含著深層的利害關系.尤其是自己第一次開口喊人時,更要注意滿足陌生人那種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