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4節:紂王真的既昏又暴嗎(2)

子貢,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詳,本姓端木,名賜.儒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稱他"不但是學問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

孔子對他十分欣賞,曾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認為他能夠舉一反三.

太史公司馬遷對子貢也非常推崇,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甚至說,孔子的學說思想,後來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全仗子貢的努力.

這樣一個"你辦事,我放心"的大學問家,在儒家經典《論語》第十九章"子張篇"里卻提出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問題.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意思是說,紂王的不好,並不像後世所說的那麼嚴重.

載在經典中的大學問家的話可不是隨便亂說的.

子貢以後,數千年間雖然"大一統"的文化氛圍使得真知不能廣為世人所知,但也不乏後來者.

宋朝的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王建宮室,營酒池肉林,近女色,害忠良等罪惡,與夏桀的罪行如出一轍,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史學家的惡意模仿.

另一個宋朝學者李慈銘也認為,僅就史料而言,紂王的主要罪行不過是殺比干,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而已,與後世的暴君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羅,李二人的論證方式是科學的,其結論也是正確的,但由于年代久遠,所以沒能成為子貢困惑的解惑人.

近來重讀先秦諸子,終于從《韓非子》一書中給子貢"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找到了史料根據.

韓非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有過這樣一段記載:"費仲勸告紂王說:'西伯昌賢良,百姓都擁戴他,諸侯都依附他,必須把他殺掉,不殺掉他,一定會成為殷商的禍害.'商紂王說:'你既然說他是一個賢良的諸侯,怎麼可以殺呢?'費仲說:'帽子雖然破舊,必定是戴在頭上;鞋子雖然華美,一定踩在地上.現在西伯昌是您的臣下,他實行仁政,人們都歸向他.終究會成為天下禍患的,難道不是西伯昌嗎?臣下不用他的賢能為君主效忠,非殺不可.況且君主誅殺臣下有什麼過錯呢?'商紂王說:'仁義,是君上用來勸勉下面的人的.現在西伯昌是個好行仁義的人,殺他不合適.'費仲三次勸說,商紂王都不采用."

費仲是紂王手下的"秦檜",西伯昌即周文王,據《史記正義》轉引《帝王世紀》說他龍顏虎眉,身長十尺,胸有四乳,他繼任西伯以後,遵循後稷,公劉和古公,公季(均為西周祖上之賢者——著者)遺留下來的法度,敬老慈少,禮敬賢者,常常是忙到正午了也來不及吃上一頓飯,很得當時人的愛戴,以今天的眼光看,西伯昌乃是新生代中之翹楚.所以,當時一些對商王朝心懷不滿的人如有名的伯夷,叔齊,散宜生等紛紛去投奔他,一個名叫崇侯虎的人向紂王進讒,騙得紂王下令把西伯昌囚禁起來.上面所引韓非子的這段記載,當是發生在紂王上當,西伯被囚以後.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聽取了崇侯虎的進言,但在大事上紂王還是有分寸的,至少他沒有像夏桀殺關龍逄那樣殺了西伯昌,僅就這一點而言,我們就不能說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暴君.

其實,連司馬遷本人都認為,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並非一無可取.了解了這些以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相信每個人都會摒棄"紂王是既昏又暴的君王"這個誤區的.

除了搞清曆史的真相以外,走出這一誤區的另外一大好處是可以讓更多的人明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沒有十惡不赦的壞蛋.人的性格是二重甚至是多重的,這樣,才不會對人世間的滾滾紅塵大喜大悲.

十年可樹木百年樹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