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1節:徐福到過日本嗎(1)

在這段大義凜然的諍言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忠于故國,不因有殺身之禍而避之的愛國者形象.

作為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常常以善和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來評價人們的行為,但是,我們卻不能也不應該以一種幾近定式的道德尺度來評價曆史.在真實的曆史面前,任何人都無權按照自己的好惡去"淨化"曆史.面對戰亂頻仍的世界,我們當然希望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面對赤地千里,我們當然希望五谷豐登,人人無衣食之虞;面對丑惡,我們當然希望永遠是正義;面對疾病,我們當然希望從來就沒有苦痛,可希望僅僅只能是希望,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正義與邪惡並存"的.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微縮了的世界.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般也都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所謂壞人,不過是他身上的魔鬼屬性比較多一些而已,惡貫滿盈如希特勒,他的第一聲啼哭恐也不是狼吼.

相比之下,我們的先人們不乏目光獨到者,司馬遷不因為韓信後來謀反而把他打入"另冊",《史記》因之生輝,有識者加以稱好,看來,是該到了走出"誤區",突破思維定式的時候了!

傳聞其國居大島

6徐福到過日本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老先生在一首題為《日本刀歌》的詩中寫道:"傳聞其國居大島,土壤肥沃風俗好,其先徐福詐秦民,采藥淹留並童老.百工五種與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有相當多的中國大眾懷著對歐陽修的崇拜,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阿Q心態",把"傳聞"當成了信史,認為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其開國君主是秦朝時的中國人徐福,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一個新的誤區——

徐福,一作徐巿,乃是秦始皇時代一個有名的方士.《辭海》上說他"字君房,琅琊(今山東膠南南)人,為迎合秦始皇的迷信長生,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請得童男童女數千人,乘樓船入海,結果一去不返".

"一去不返"的徐福去了哪里了呢?

有人說他去了日本.

這種說法可信嗎?

徐福並非"一去不返"

五代十國時,有一日本僧人名叫弘順,他說過大意是這樣的一段話:"日本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去而不返,止于此."

這段話極有可能是套近乎之辭.據《史記》記載:

(秦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沒有發現徐巿(亦即徐福)一去不返.

再引幾段史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因使韓終(一作眾——引者),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人.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聞(侯生,盧生逃)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之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

俗話說,怒時吐真言,秦始皇在發覺他一向信任的方術之士欺騙了他時,發起了雷霆之怒,這時候說的話恐怕不會有假.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一去不返的是韓眾(就是那個韓終)——"韓眾去不報",而不是徐巿.對于徐巿,秦始皇說他"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徒奸利相告日聞"這句話,著名史學家王利器先生在《史記注釋》中是這樣翻譯的:"只是空空地每天聽得他們互相告發非法牟利."

"他們"指誰?當然是指徐巿等人.

讀者諸君倘若不信,有史為證.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有這樣一段話:"昔秦絕先王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內粟致之西河.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尸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神問)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築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