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2節:徐福到過日本嗎(2)

這段記載告訴我們,徐福不僅沒有一去不返,而且還回來向秦始皇搞了個偽辭.徐福弄這個"鬼畫符"的目的是為了騙取人,財,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還煞費苦心地編造了一個神話故事.

一心以為可以借助尋訪仙人達到長生不老之目的,秦始皇可能被"仙"氣熏昏了頭,真的給了徐福男女三千人,以及五谷種子及百工匠人,讓他把這些人,財,物作為禮品獻給"海中之神".于是,徐福再一次出海遠行.

一些富有想像力的人由此推斷,徐福這一次出海是到了東瀛日本.

實際情況如何呢?

"平原,廣澤","澶州"就是日本嗎

徐福第二次出海到了哪里?

這是一個饒富趣味的問題.

司馬遷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說,"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認為徐是到了一個大平原上,在那里稱起王來.

這個"平原廣澤"在何處?香港學者衛挺生認為就是日本的本州.

他在《日本神武開國新考》一書中認為:東海各島中,日本本州有平原廣澤,附近各島卻沒有.神武天皇(傳統中的日本開國之君)開國的檀原附近有琵琶湖與遠淡海二大澤,以二澤為中心,周圍有九處平原.也就是說,神武天皇建國之處,正與"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的地理特征符合.

這段推理初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細一琢磨就發現有些不對味.衛先生很明顯是先主觀認定日本的本州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平原廣澤",然後去尋找二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作證明,這種推理方法筆者不敢苟同.記得有一篇古文叫做《亡鐵》,說的是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丟斧者主觀上先認定其鄰居是竊斧者,怎麼看怎麼像,可到了後來,從別的地方尋回那把斧子之後,又怎麼看他的鄰居都不像竊賊了.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它說明存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搞出的推理一般是不能成立的.

中國大陸東部海域內還有許多大的島嶼,如舟山群島,如劉公島,如台灣島,誰又能證明徐福一行沒有在這些島上"尋得桃源好避秦"呢?

要搞清曆史的真相,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借助于曆史.

除了《史記》,提到徐福之名的官修正史還有《後漢書》.

《後漢書·東夷傳》在"倭"國一條之後有這樣一段記載:"會稽海外有東澶人,分為二十余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

去澶洲該怎麼走呢?

《後漢書·東夷傳》接著寫道:"會稽東冶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州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

從《後漢書》的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徐福根本沒有到過日本(時稱"倭"國),他到的是"澶洲".

"澶州"在什麼地方呢?

《辭海》"澶州"的解釋是:"州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黎,魏等州置,因澶淵而得名.貞觀初廢,大曆中複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轄境相當今河南清豐及濮陽東北,范縣西北各一部分地.五代晉移治濮陽.宋崇甯時升為開德府.金複為澶州.……北宋景德初宋遼會盟于此,因澶州亦名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很明顯,這不是《後漢書》中所說的那個澶洲.

此澶州雖非彼澶洲,但彼澶洲也非日本(倭國).

道理極簡單,倘若徐福到的澶洲真的是倭國的話,《後漢書》的作者就沒有必要把澶洲從倭國中分離出來單說了.

作為中國最悠久的東鄰,日本(古稱倭國)自漢代以後一直以"東夷"的身份赫然出現于各個主要朝代官修的史書中.

像中國周邊的許多小國一樣,上古,中古時代的日本一直是很仰慕中國文化的.他們的君臣也以能夠與中國套上關系為榮.

在《晉書·四夷傳》中我們發現了另外一段記載,這段記載很有意思.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把它摘錄下來.

《晉書·四夷傳》:"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國.地多山林,無糧田,食海物.舊有百余小國相接.至魏時,有三十國通好.戶有七萬.男子無大小,悉黥面紋身.自謂太伯之後.又言上古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昔夏少康之子封于會稽,斷發紋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人好沉沒,取魚,亦紋身以獲水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