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5節:司馬遷真的寫了《史記》嗎(2)

司馬遷此舉可謂煞費苦心.不明真相的讀者可能要問,司馬遷為什麼要力求給自己這部史書罩上一點"官修"的色彩呢?

這和漢代朝廷的修史政策有相當大的關系.

漢高祖劉邦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提三尺劍掃平群雄,在其心里是向不以讀書人為意的.據史料記載,他曾把儒生的儒冠摘下來當尿壺,輔佐他打天下的幾個有名的謀臣,如蕭何,張良,陳平等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讀書人——蕭何是個小會計,陳平曾經被人懷疑與嫂子有染,張良習學的是黃石公之術.

直到山東大儒叔孫通裁定君臣之禮,太中大夫陸賈提出"馬上得天下,不可以在馬上治之"的諫言之後,劉邦才意識到文人及文化的重要性,他的曾孫漢武帝劉徹更是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了後世所謂"封建大一統"的文化,在這種"輿論一律"的大氛圍下,讀書人最忌諱的就是"妄論朝政,私修國史".

稍後于司馬遷,有一個人名叫班固.提起班固,人們都很熟悉,他字孟堅,是陝西安陵人.曾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修成《漢書》,該書文辭淵雅,敘事詳贍;繼司馬遷之後,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又一種新形式,自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就是這樣一個可與司馬遷相媲美的大史學家,就曾因為被人告發"私修國史"而鋃鐺入獄,差點死于獄中.

司馬遷那個時代,文網雖然不如後世之嚴密,但倘若他不"拉大旗作虎皮",那麼,他的史學創作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即使進行下去,殺青付梓之後恐怕也要被付之一炬.倘若讀者諸君同意筆者的觀點,那麼,請你們千萬不要因此而改變對司馬遷的尊敬,因為他這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司馬遷在完成這部巨著之後曾有一段話敘及他當時的心境:"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讀者可以細細體會.

"太史公書"這一叫法大約延續了近一千年.

長孫無忌一槌定音

現在有許多人以為說司馬遷寫了《史記》乃是班固的"發明",此種說法大可存疑.

不錯,班固及乃父班彪確實曾稱司馬遷之書為《史記》,但在班氏父子的辭典中,"史記"卻是作為一個比較通用的名詞而非專稱出現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引幾段《漢書》:

(1)《漢書·藝文志》:"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

(2)《漢書·司馬遷傳·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

我們知道,《漢書》系班固的苦心經營之作,上引兩段話中出現的"史記"顯然不是司馬遷所寫,這說明,"史記"一名在班氏父子那里還是個通稱.

漢代以後至唐朝初年,官方修撰的史書中並無"經籍志"一欄,所以,對司馬遷的那部巨著稱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對別的史書也稱史記,比如敦煌寫本《貞男》稱:"顏叔子,魯人也……周時人,出'史記'",這里面的"史記"指的是《後漢書》的一條注.

初唐人釋玄應所撰的《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史記》云:'籀者,周時史官教國子學童之書……'"中的"史記"指的又是《漢書》.(詳見《漢書·藝文志》)

把司馬遷的作品正式定名為《史記》並賦予其官方權威色彩的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系唐太宗皇後長孫氏之兄.公元626年曾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得帝位.他以皇親及元勳的地位,曆任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職,封趙國公.曾奉命與房玄齡等修定唐律.公元649年,受命輔立高宗.高宗即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奉命與法學之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成《唐律疏義》三十卷.

《隋書》乃系長孫無忌與魏征,于志甯,李淳風等人聯合撰成的.

書成時間為公元656年,該書經籍志記古今圖書存佚及其源流,創立四部分類法,對後世目錄學有深遠影響.

《隋書·經籍志》上有這樣一段話:"史記一百三十卷,目錄一卷,漢中書令司馬遷撰……漢書一百一十五卷,漢護軍班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