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2節:曆史上真有貂蟬這人嗎(2)

從這段記載中,看不到一點貂蟬的影子.也沒有貂蟬與呂布,董卓二人"三角戀"的任何記載.

我們再來看看《後漢書·董卓傳》:

越騎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懷佩刀以見卓.孚語畢辭去,卓起送至閣,以手撫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奮得免.急呼左右執殺之,而大詬曰:"虜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肝賊于都市,以謝天地!"言未畢而斃.時王允與呂布及仆射士孫瑞謀誅卓.有人書"呂"字于布上,負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墮泥,還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從,遂行.乃陳兵夾道,自壘及宮,左步右騎,屯衛周密.令呂布等捍衛前後.王允乃與士孫瑞密表其事.使瑞自書詔以授布,令騎都尉李肅與布同心勇士十余人偽著衛士服,于北掖門內以待卓.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勸令進,遂入門.肅以戟刺之,重甲不入,傷臂墮車,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布曰:"有詔討賊臣!"卓大罵曰:"庸狗,敢如是邪?"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

這段記載中同樣沒有"貂蟬".

這也沒有貂蟬,那也沒有貂蟬,那麼貂蟬是怎樣"冒"出來的呢?

"貂蟬"所由何來

中國古代一些有名的美人,其事跡雖然被"演義"得有些出神入化,但畢竟還是有真人作基礎,如西施,王昭君等,莫不如此.

貂蟬其人,作為《三國演義》中塑造的一個重要人物,其事跡純屬子虛,這已成定論,其人有無所本呢?

《後漢書·呂布傳》有這樣一段話:

董卓誘布殺(丁)原,而並其兵.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知凶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布)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布由是陰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布)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時允與尚書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布遂許之,乃于門刺殺卓.事已見《卓傳》.

《三國志·魏·呂布臧洪傳》中也有大略相同的記載:

(董)卓性剛而偏,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這兩部史書都提到呂布與董卓的一個女人私通而反目成仇.

這個女人恐怕就是後世好事者和小說家筆下附會出來的貂蟬之所本.

但這個女人細究起來,卻絕非貂蟬.

理由是:

(1)她只是董卓的一個侍女(婢),而非《三國演義》等書中所說的如夫人(妾).

(2)此女與王允無任何淵源,並非如一部工具書中所說,是"司徒王允家的歌妓.為了幫助王允為國除奸,自己獻身".

(3)此女正史只載其姓氏(傅),並無其名,並非"名貂蟬".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貂蟬"一詞倒非羅貫中所創,宋代大詩人陸游《草堂拜少陵遺像》中就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複還?"的詩句,不過那個"貂蟬"並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達官貴人.

中國古代男女地位並不平等.大男人主義者在闡釋曆史事件時,常常把男性的失誤歸結到女性身上,所謂"紅顏禍水"是也.這是一種十分淺薄的說法.

虛構出一個"貂蟬",並對她在誅殺董卓,掃蕩邪佞中所起的作用加以不著邊際的渲染,這看起來似乎是對"女人禍水"論的一種"反動"(Reaction),好像是對女性地位的一種尊重.實則不然,"貂蟬"所做之事,根據正史,全系呂布,王允等人所為,羅貫中等人把她拉來,無非是像現在坊間的某些四流導演拍電影時"一斤情節等于八兩打斗加上二兩私情"一樣,起個"調味"的作用,一如某些不走正路的公司重薪聘請幾個"三圍"達標准的麗人以招徠顧客一樣,實際上仍是對女性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