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徐庶進曹營真一言不發嗎(1)

我們幫助讀者搞清"史無貂蟬其人"的目的一是要還曆史以本來面目,二來也是希望讀者諸君能以平常,平等的心態去看待女性,把她們看成與男性一樣,對她們在曆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既不抹煞,也不誇大.

一位思想家說過一段大意是這樣的話:"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責.但向來的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沒有出息的男人."

這段話今天讀來仍有意義……

11徐庶進曹營真的一言不發嗎

有一部工具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徐庶為劉備謀士,輔佐劉備對抗曹操.曹操將徐母挾持到曹營,並假借徐母的名義寫信召徐棄劉奔曹.徐母以為他背叛劉備,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劉備知遇之恩,從此他在曹營對政事始終一言不發."這段故事衍生出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個歇後語因其流傳甚廣,遂使成千上萬的中國人進入了一個誤區——

《中國曆代名人傳》載:"徐庶,字元直,長社人.建安十二年,劉先主訪士,庶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對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三往乃見.十三年,庶母為曹操所獲,卒辭先生,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操."

這段記載中,並無"一言不發"的記載.正史里邊是怎麼說的呢?

正史無傳附諸葛

雖然在《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中,徐庶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但在陳壽所撰的《三國志》中並無他的一席之位.

作為"伯樂",徐庶是附在他所推薦的"千里馬"——諸葛亮的本傳中與讀者見面的.

《三國志》共有兩處提到徐庶.

這兩處是: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先主在樊(城)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這兩段記載均出自《三國志·蜀·諸葛亮傳》.

我們不妨拿這兩段記載去對照一下《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以伍子胥"佯狂于市"的形象出現的.他投靠劉備之後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大敗曹軍于博望,因為這次戰役系以少勝多,遂使他的名聲大振,消息傳到洛陽,曹操大為震驚,為了將徐庶羅致于自己的麾下,他派人去騙了徐的老母,然後,又命人偽造徐母的書信誘徐庶去洛陽,徐庶果然中計.徐母見兒子突然來到,十分吃驚,問明真相以後,十分憤慨,轉到後堂懸梁自盡.《三國演義》還專有一詩贊之曰:

賢哉徐母,流芳千古.甯節無虧,于家有補.教子多方,處身自苦.氣若丘山,義出肺腑.贊美豫州,毀觸魏武.不畏鼎鑊,不懼刀斧.唯恐後嗣,玷辱先祖.伏劍同流,斷機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

這些事情顯然都系羅貫中的"演繹".盡管正史里邊沒有為徐庶單獨列傳,但我們卻仍能從前文所引的兩段記載中發現:

(1)曹操並沒有把徐庶之母騙至洛陽,而是擄到洛陽.

(2)曹操並沒有脅迫徐母作書信誘騙徐庶棄蜀投魏,徐庶到了洛陽之後,徐母的生死如何,正史上亦無記載.

這些外圍上的疑點掃清之後,我們不能不把目光轉向我們的主要疑點上:徐庶進了曹營之後究竟干了些什麼?

《魏略》上說徐庶當了大官

除了《三國志》以外,記載當時魏國曆史的史學著作還有一部《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