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徐庶進曹營真一言不發嗎(2)

《魏略》上專門有一段寫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未嘗為人報仇,白堊塗面,披發而走,為吏所得.問其姓名,閉口不言.吏乃于車上立柱以羞之,擊鼓以令于市,莫敢識者.而其黨伍使之得脫.于是感激,棄其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做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遂與同郡石韜相親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與韜南客荊州,到又與諸葛亮特相善.乃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曆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禦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才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獲存焉.

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石韜又叫石廣元,徐庶又叫徐元直.

中平,初平,太和分別是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魏明帝曹(睿又)的年號.它們分別代表公元184到公元188年;公元190到公元193年;公元227到公元232年這三段曆史年代.

中郎將與禦史中丞分別是官名.

中郎將,系由中郎演變而來.秦代設置中郎一職,到了西漢時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將以統領皇帝的侍衛,隸屬光祿勳.平帝時又設置虎賁中郎將,統武賁郎.東漢以後,統兵將領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稱號.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將,後期之北中郎將等.又建安中,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其職相當于副丞相,算是個高級官僚了.

禦史中丞,其官起于漢代.漢代以禦史中丞為禦史大夫之佐,亦稱中執法.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監察君國行政;內領侍禦史,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漢末期,禦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禦史中丞遂成為禦史台長官.自東漢至南北朝,中丞之權極重.

徐庶當過的這兩個官職顯然都系要職,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舉,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麼虛名,而是看你有無真實才能,是否對他有過什麼貢獻.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假設徐庶到了曹營之後真的一言不發,就算是他的名聲再大,恐怕也不會授予他"統領皇帝的侍衛"以及"監察郡國行政,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的官職.

這一點我們不妨拿徐庶和孔融做個比較.

孔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此人少有異才,據《後漢書》記載,他十歲那年隨父赴京師,當時的河南尹李膺名重天下,非當世名人與通家之好概不接待.孔融想要見一下這位大名士,就獨自一個人來到李府,對把門者說:"我是李公的通家子弟,請通報李公,我要見他."見面之後,李膺望著這個毛頭小孩不以為然地問:"你與我家有什麼交情?"孔融不慌不忙地答:"我的祖先孔子與您的祖先老子(李耳)同德比義,亦師亦友,由此推之,我們難道稱不上通家之好嗎?"當時在座的人都不由為之心折.

長大以後,孔融先後當過侍禦史,司空掾,虎賁中郎將,北海相.後來,投入到曹操的門下.

剛開始時,曹操對他還算客氣.當攻滅袁紹以後,曹操為其子曹丕娶袁紹之兒媳甄氏為妻,孔融寫信給操,嘲笑此舉,曹操率軍遠征烏桓,孔融又嘲之以"昔肅慎氏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並案也!"從而取怒于操.曹操一怒之下,命丞相軍謀祭酒路粹誣告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我大聖之後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結果,以"大逆不道,宜報重誅"被處死刑,年僅56歲,其一妻一女一子同時遇難.

對聖人之後的大名士,曹操尚且毫不手軟,可為所用則用之,不能為所用則殺之,強盜出身的徐庶倘若一無建樹,何以能做上高官?

曆史上有沒有到了敵營"一言不發"的人呢?

答案是有的,但此人並不是徐庶,而是春秋戰國時的息夫人.

息夫人本是息國國君的嫡妻,因為生得美貌,被好色成性的楚國國君強擄為妾,到了楚國,息夫人終生不開口說話,有什麼事則書之于帛.當時有人曾好奇地問她,為什麼不發一言,她筆答說:"好女不嫁二夫,我不幸生得貌美,引得楚王見色起意,害得丈夫國破身亡,自己既不能相從先夫于地下,已覺汗顏,又有何面目開口說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