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7節:孔明真的借東風了嗎(1)

有意思的是羅貫中玩的這個"紙上談兵"的游戲竟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當成了聖典.公元1629年,努爾哈赤率後金(清)軍繞道自古北口一段越過長城,進圍北京,時任大明兵部尚書,督師薊遼的袁崇煥星夜馳援,屢敗後金之軍.努爾哈赤從被他視為兵書經典的《三國演義》中學來周瑜騙蔣干所用的"反間計",故意命人將被他俘獲的兩個明室太監放回,在放兩個太監走之前,安排了一段"對話",大意是說明朝的大將軍袁崇煥已經決定歸順後金,努爾哈赤准備打下明朝天下後,封袁崇煥為王.那兩個太監于慶幸自己大難不死的同時,又意外地偵知這個"秘密",不由得喜出望外,即刻回去向崇禎皇帝告密.崇禎皇帝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命人將袁崇煥逮捕,用最殘酷的磔刑將他處死.

努爾哈赤聽知這個消息,簡直是樂不可支.

看來,《三國演義》中周瑜對蔣干使用的反間計雖然不是真有其事,但努爾哈赤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同理,赤壁之戰時,周瑜和黃蓋雖然未曾導演過"苦肉計",但"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句歇後語卻被不少歇後語辭典收錄進去.

該怎樣看待這種"于史無證現實有"的問題?

筆者的看法是:首先應該承認"三十六計"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其次,應該承認"苦肉計"和"反間計"等計謀如運用得當,確實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最後還應該讓每一個研讀曆史小說的人明白,不論曆史小說寫得多麼引人入勝,栩栩如生,但它也只是小說,而非曆史.

順便說一句,對于類似"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種歇後語,我們應該盡量不用,倘若不得已而收入辭典中時,應向讀者交待清楚,周瑜與黃蓋只有詐降之舉,未有"苦肉之計".

13赤壁之戰孔明真的借東風了嗎

"七星壇上臥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這段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中的詩句,雖然寫得並不怎麼好,但卻迷惑了成千上萬的中國老百姓,以為諸葛孔明果有"借東風"之能,不知不覺間步入了一個誤區——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東漢末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以後,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率兵二十余萬南下,孫權和劉備聯軍五萬,共同抵抗.曹兵進到赤壁,小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疾疫流行,不習水戰,後方又不穩定等弱點,用火攻擊敗曹操水師.

赤壁之戰雖然已經過去了近兩千年,火攻破曹也已成了千古之定論,但關于火攻的某些細節卻一直似是而非.

遍閱正史諸葛亮借東風說無記載

借東風一說,于嚴肅的正史並無記載.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志·蜀·諸葛亮傳》,該書是這樣敘及這個時期的諸葛亮的:"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率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三國志·吳·周瑜魯肅呂蒙傳》中敘及此事時說:"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于當陽.遂共圖計,因進駐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降.又預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漲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