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古代遺址與神話(7)

北狄,南蠻,西戎,東夷是中國古代史書中對周邊其他民族的稱呼,在這里都悉數出場了.除了三苗,都是曾在堯的身邊接觸中原政治中心的重臣,而不是什麼蠻族.中原是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越遠離這個中心,文化氛圍就越薄弱,最後就是未開化之地.人種是改變不了的,但從文明之地遷到未開化之地,就再也不能享受到文明的恩澤.所謂"變",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吧."蠻""狄""戎""夷"等字,原本是遠離文化地域的部族的名稱,而不帶有人種性質.

"四罪"中的"東夷"鯀,據說他的兒子禹重回中原,在文化地域的中央建立了夏王朝.

一般認為,被驅逐到各地的堯的重臣——共工,兜,鯀原本是某個居住地或居住地群的首領.他們率領著部族,向遠方遷徙.

半坡遺址的墓葬報告中提到,51具成年男子的遺骨平均身高為169.45厘米,頭蓋骨計量值比起中國現代北方人更接近于南方人的標准.半坡人可能並沒有一直在那里居留,也許是出于某種原因而移居南方.

有觀點認為,中國各民族是從中原向各地擴散的.根據聞一多(1899—1946)的研究,三皇中的伏羲和女媧,原本是苗族的祖先.

在NHK(日本國家電視台)的《絲綢之路》第一集的錄制過程中,我在和日中共同采訪組同行的時候有個感觸.在日本,只要文化是由國外傳入的,人們就會尋找文化的根源,這引發並提升了人們對絲綢之路的熱情.但與此相對,在中國除了佛教,人們毫無向西方尋找文化根源的意願.如果要尋找中國文化的根源,中原——黃河中游流域,才是他們應該前往的土地.

6

近一段時間,南方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被接連發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不過殷遺留下的甲骨文記錄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古代史的主要舞台還在中原,這種看法在目前還是不可動搖的.

還是神話世界的故事.舜六十一歲時接替堯成為天子,治理天下三十九年,巡幸南方時死于蒼梧,埋葬于九嶷山.按現在的地名,舜死在遠離中原的湖南,埋葬于廣西.

鯀治水失敗後被幽閉于羽山並死在那里.他的兒子禹治水獲得成功,曾"勞神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史記·夏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因此,舜推薦這個勤奮的禹為他的繼承人.舜還有個兒子叫商均,所以舜死後禹對權力的繼承很猶豫,但據說各部族的首領都沒有選擇商均,而是齊聚禹的帳下.

禹把政治委任給一個叫益的賢者,並推薦他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樣一來禪讓制還會持續,但事實上卻沒能實現.和舜一樣,禹也是死在巡幸途中遠離中原的地方,地點是現在浙江省的會稽.

神話中的這兩位聖人,如出一轍地死在遠離中原的南方,可能是中國文化圈擴展之後,在神話中加入這一段情節以取得南北方的平衡.

禹指名益為接班人,但是益不情願,讓位給禹的兒子啟.就這樣,世襲王朝開始了.也可以認為這是為了把禹說成聖人,在神話中加入了他曾禪位于益的情節.

禹是夏王朝的創始人,但古代的記錄中都以夏後而不是夏禹來記述.夏的第一任王是禹的兒子啟,被稱為夏後帝啟.所以,在疑古派的史學家中,也有人采用了禹和啟無血緣關系的神話解釋.

把新石器時代遺址和神話相對照,原始共產社會便正值三皇時代.人們掌握了農耕,畜牧,狩獵的方法——在神話中就成了神向人傳授了這些技能.從仰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仰韶文化的上層也存在很多類似龍山文化遺址的情形.實際上,仰韶村的遺址就是如此.對彩陶出土興奮不已的安特生看漏了這一點.龍山文化在墓葬等部分顯示了貧富差距,反映出當時已經出現了財產私有制.此前居住區內是沒有階級的,有能力的人被推舉為"公仆",做著首領的工作.如果這個人死了,人們就推舉出另一個有能力的.所有物資都是公有的,所以就算是首領也沒有任何特權.而從仰韶文化進入龍山文化後,首領的位置慢慢就變成世襲繼承的了.

從三皇五帝到禹的這段故事當然是神話.《史記》中記述禹"道九山","道九川","于是九州攸同",很了不起.不過,《楚辭·天問》中講了一個故事,說禹的原形是頭熊,妻子塗山氏不小心看到後就變成了石頭.禹對著石頭大喊:"還我兒子!"于是石頭面向北開啟,兒子誕生了.這個神話解釋了禹的兒子名叫啟的原因.

雖說是世襲王朝,但起初也是從小規模聚居群的首領世襲開始的.隨著生產力的增強,在中原這塊土地上,人們的居住范圍不斷擴大,具有事務決定權的首領會議議長的地位也從推舉轉向了世襲.

禹是擴大人類居住范圍的神,盡管這是神話的說法,不過成就了類似大事業的大首領理應也存在過.即便是現在,中國還有個別名或雅稱叫"禹域".禹踏足過的地域意味著這里就是中國.我們揭去神話的幕簾,就會覺得眼前浮現出了一個勤奮的大英雄的影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姿勢像熊一樣,正在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