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8節:文字與青銅器(1)

文字與青銅器

1

我認為,與禹或類似人物相比,夏王朝存在的確定性更大一些.雖然並不知道這個王朝是不是傳承了禹的血統,但它卻可以用"大"來形容.

各部族的首領會議的議長一職,最初是由推舉產生,但慢慢地改為世襲制,處于該職位的人掌握很大的權力.權力越大,這個寶座就越讓人眼饞.只要是世襲制,就會有明君,也會有昏君,王朝也隨之時榮時衰.只要魅力四射的權力寶座還在,自然就會有人想占為己有.

中國王朝的興亡有種固定模式.除了秦漢的交替,塞外民族入主中原和被趕出的情況以外,大體上都是由王朝內部的人依靠實力奪取王位.

西漢是被大司馬——外戚王莽接管.東漢丞相曹操之子曹丕篡國建魏,而魏又被自己的相國司馬炎(晉武帝)篡奪了.晉被相國——將軍劉裕(宋武帝)取代.統一南北朝的隋文帝,原本是北周的一位八柱國(重臣),取北周而代之.隋被唐所代,唐高祖李淵也是北周的一位八柱國,還是隋的重臣.奪取唐朝天下的朱全忠(後梁太祖)曾是唐的節度使,之前投黃巢軍,後又反叛.除了幾次被外力推翻外,中國的王朝基本上是被體制內僅次于皇帝的實力派,也就是二號人物所顛覆.

根據《史記》中的記述,推翻夏王朝的殷湯是夏的方伯.所謂方伯,就是討伐不服從夏的部族的征夷大將軍.一個叫葛伯的首領不舉行祭祀,湯以此為由去討伐他.通過這第一次討伐,湯必定能夠逐漸掌握軍事力量,成為夏王朝內部最大的實力派.

殷的祖先契是舜時代的人.母親簡狄是有嫆氏的女兒,據說是吞了玄鳥的蛋後懷孕,生下了契.這種卵生神話在東北亞,朝鮮等地非常多."夷夏東西說"認為殷出身于東方,卵生傳說便是證據之一.

契幫助禹完成治水工程,所以舜安排他做了禹的同僚.前面提到,契被封于商地,所以殷又稱商.文獻記錄顯示從契到湯,殷共遷都八次.《史記》中提到從契到湯共十四世,所以遷都是非常頻繁的.

夏王朝從禹到最後的桀,共十七王.兄弟,侄叔相繼發生過三次王位傳承.如果按世代算,則和諸侯國殷一樣是十四世.在中國曆史上,一世可以估算為三十年."世"這個字最初也是"三十"的意思.有的書中說,夏持續了458年,《竹書紀年》則稱是472年.

夏王朝的存在性就已讓人起疑,那麼其壽命又是如何算出的呢?是從禹的丁巳年到桀的甲午年計算得出的.是不是從夏代起就有了天干十二支呢?沒有確證.不過,殷甲骨文中已經以干支記事了.十二支采用了數的十二進制法,在這方面"巴比倫起源說"顯得很有說服力,這也成了"中國文化西方傳來說"的依據.但也並不一定,"天下"是個新詞,之前要指代天下,用的詞是"四方".四方再切成兩半就是八,切成三份就是十二,此外,一年的月份數也是十二.

殷遺址位于安陽縣小屯村,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小屯文化.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底下是仰韶文化層,上面是龍山文化層,再往上就是小屯文化層了.其中龍山文化層一般很薄.不能說龍山遺址就等于夏遺址,按時期來講,它比仰韶和小屯要短.此外,各地的小屯樣式的遺址也不全是殷代的.文化在混合後,顯示出向更優秀一方的傾斜,政權和文化層完全一致的看法過于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