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2節:殷周革命(1)

殷周革命

1

從殷代大墓中發現的大量殉葬者遺骸,可以說更加形象具體地反映了這個王朝的性質.戰後第一個發掘的武官村大墓有兩層,上層東側有17具男性遺骸,西側有24具女性遺骸,這41具遺骸中有13具被收入棺內.墓室的東西兩側埋有34個頭顱,墓道內有22匹馬,南北各埋有一名手持不同戈的武士.墓外還有排成一列的無頭遺骸.

殷代被定性為奴隸制社會.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准,甚至現在都無法制造出來的殷代青銅器,實際上是由奴隸們制作完成的.除了既是貴族娛樂也是戰斗訓練的狩獵以外,社會生產的核心力量正是奴隸.卜辭中不時出現這樣的占文

——羌得?

羌指的似乎是游牧的藏系民族.有說法認為"羌"字下面的"兒"代表辮發,說明羌和殷人風俗迥異.殷人狩獵的對象不僅包括飛禽走獸,還有主要叫做羌的異族.他們事前占卜能不能活捉大量的羌人,期望捕獵羌人也能如同捕獵鳥獸那樣獲得豐收.

重視祭祀的殷人在獻上禽獸犧牲的同時,還殺人獻供.可能是認為比起畜生,人牲更能取悅神靈和祖先.卜辭中頻繁出現"殺幾名羌人合適"的記錄,也有殺羌人以求雨的事例.

可見殷人需要犧牲,故抓捕羌人.有說法認為這些羌人不被驅使參加勞動,但按常理思考,他們應該也從事些簡單勞動才對.卜辭中的記錄不會細致到那樣的地步.

奴隸制社會同時也是階級社會.武官村大墓的主人,不是王就是王族.上層殉葬的41人是近臣和妻妾,而其中13具棺則表明,近侍的妻妾也有各自身份的差別.守護墓道的武士仍被期望能在死後的世界里繼續為君主的府邸緊守大門.

一般認為被砍掉頭顱的是奴隸.他們究竟只是供物,還是死後繼續為君主工作的奴隸?古代中國人認為,如果頭和身子分開,就不能再生,縱使在陰間也不能複活.所以,他們不再是作為勞動主力的奴隸,而僅僅是供物.

調查報告中稱,在殷墟50多座宮殿的台基遺跡中的前庭,原封不動地埋有850人的軍團,其中包含五輛戰車,從司令官到兵卒一應俱全.可見這是很重要的建築,對于推定這是宗廟的說法而言,是很有力的證據.這個地下軍團的成員也有各種各樣的差別,比如也分有頭還是無頭,俯臥還是仰臥,帽子的裝飾是銅鈴還是貝殼等.從這個守護宗廟台基的地下軍團遺骸群可以看出,殷代的階級制度森嚴.司令官和戰車長應該是身份極高的人,他們被殺和掩埋的時候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呢?或許他們的心理超出了我們這些現代人的理解范疇.可能他們覺得,成為守護宗廟的干將,死後也能為殷效力,這是無上的光榮.說不定他們還是從大量的志願者中選拔出來的,也可以想見人選是由甲骨鑽灼來決定的.甲骨上出現的裂紋是神意,誰都不敢違抗——殷就是這樣一個時代,人們感覺神就在身邊,可能並不認為去往神的所在也就是死亡是多麼悲傷的事情.

殷人覺得食用獻做犧牲的牛,羊,是在和神一起享用,這是神人共食的世界.但殷人們並不像我們現代人感覺的那樣,覺得地上和地下的距離相當遙遠.墓上不留墳丘是因為沒有必要,可以說這也有"神人共住"的意味.

殷的遠祖受封商地,到成為天下之主之前十四代的時間內,八次遷都;入主中原後,又五次遷都.而盤庚遷殷後,二百多年定居于此,這意味著什麼呢?

屢屢遷都的那段時間,主要生活手段可能是游牧,也有可能是依賴于刀耕火種的農業——刀耕火種無法對同一片土地進行持續利用.

到了盤庚時代,人們終于可以安定下來生活了.農業應該有了進步,套在牛身上的犁出現在甲骨文中.郭沫若(1892—1978)認為,殷代是畜牧時代,而盤庚以後,農業所占比重漸增.青銅器造型中常用的"饕餮"這種想象的動物就綜合了牛和虎的特長.一般認為,殷在遷殷後,以畜牧,狩獵,農耕三者為生.此外還應該加上一項生計,那就是用戰爭掠奪物資和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