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1節:文字與青銅器(4)

如果把制造黑陶所用的旋盤看作龍山文化的象征,殷代文化的象征就是制造青銅器所用的坩堝.

遷都到隞的中丁是個怎樣的人物,為什麼要遷都,當時的社會狀況如何,這些都沒有記錄遺留下來.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關于中丁的記錄已經散佚而未能流傳下來.散佚的原因,是政局的不安定吧.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

《史記·殷本紀》中記述如上,說的是家庭內部爭斗不休.對比卜辭和《史記》,王名雖然一致,《史記》中卻有兩處把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弄錯了.這兩處都是九世時候的事情.就算是司馬遷,大概也沒到利用卜辭的程度吧.

甲骨文中有相當于"冊"和"典"的文字."冊"表示把竹簡或木簡串起的形狀,"典"表示把冊鄭重地放在台上,雙手高舉的樣子.據此,就可推斷出殷代也將正式記錄書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甲骨占卜的是實時遇到的問題,充其量是個備忘錄.正式的竹簡,木簡很容易腐朽,不知何時就會消失.而並未受到重視的甲骨卻因很難腐壞而保存到了現在,這確實具有諷刺意味.司馬遷說中丁時期的記錄散佚了,指的應該就是冊和典.

4

十九代王盤庚,被認為是個有能力,有決斷力的人物.殷已衰落到諸侯久不入朝,盤庚決心要讓王朝再度強盛.為此,他決定遷都.

《史記》中記載,殷的人民雖然長籲短歎非常悲傷,但為了讓人心一新,恢複建國時的上進,盤庚說服人們渡過黃河南下.盤庚選中的都城所在,正是現在我們稱為殷墟的安陽縣小屯村.

在此之後二百余年間,殷再也沒有遷都.《史記·殷本紀》記載,在二十七代的武乙時期也遷過都,但那是因為河水泛濫什麼的而采取的不得已的臨時措施,之後立刻還都.武乙時期以及之後的卜辭都在小屯村中被大量發現.《史記·殷本紀》把盤庚遷都稱為"南下",如果沒有"北上",就沒法把話說圓.

除了甲骨外,殷墟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大墓里面有很多陪葬的青銅器.據說二戰之前進行發掘調查時,還不得不防備前來搶奪出土青銅器的強盜團伙.

殷代青銅器是世界級的謎題,因為這是突然出現的最高水平的作品.人類的制造工藝都有這樣一個過程:先從稚拙的階段開始,再逐漸加以改良,洗練,最後攀升到高級階段.對殷代青銅器來說,並沒發現有這樣一個先行過程,就毫無征兆地出土了大量最高級的作品.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有種說法認為,這可能是西亞已經高度發達的青銅技術,通過斯基泰人游牧民傳到東方.然而,前文提到,在鄭州出土的工房和鑄型比殷墟的青銅器顯得稚拙,穩定性也欠佳.看來,殷代青銅器是在中原通過某個適當的階段獨立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非常有力.不過,鄭州也沒有發現更早階段的青銅器,所以"中原起源說"還需進一步證明.

沒有被發現不等于不存在,文字也是一樣.作為中國最老的文字,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甲骨文字,絕不是稚拙階段的產物.它應該是由單純的象形文字發展而來,明顯已進入表意的階段.但是,在它之前的文字至今尚未被發現,可能是寫在容易腐朽的材料上而沒有存留下來.用獸骨占卜是自古就有的.人們偶爾在獸骨等利于保存的材料上進行占卜,記錄的文字就被遺留下來.也有很多甲骨被鑽灼取割紋,卻沒有上刻文字.

突發奇想要在甲骨上寫入文字,應該把這理解為文字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發達的階段.否則就會跟研究青銅器一樣,也出現其先祖來自西方的看法.實際情況確實也是如此,已經有人提出了漢字西方傳來之說.

殷代青銅器令人傾倒,比起之後的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要好很多.不僅如此,即使采用現代的技術,也制造不出和殷代青銅器完全一樣的作品.

如前文所述,殷代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而且絕大多數是酒器.祭政合一的殷有"神人共食"的儀式,人們和神一起主要以飲酒為樂,可能他們認為在醉酒時的恍惚狀態下就能夠和神接近.總之,出土了大量的酒器——盛酒的,倒酒的,飲酒的,各種各樣形狀的酒器.雖說這些是為祭祀所用,但殷人好酒卻是毫無疑問的.有些尖刻的中國史學家甚至發出這樣的論調,認為殷因酒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