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7節:封建之世(1)

封建之世

1

推翻殷帝國並非僅靠周武王一人之力.周武王動員了三百乘戰車,三千虎賁,四萬五千甲士.而在召集諸侯後集結的軍隊里,戰車就有四千乘之多.從戰車的數量可以推定,周召集的其他各部族軍隊十幾倍于自身兵力.這次召集很可能也有太公望在其中奔走的功勞.中途放棄的第一次舉兵並對諸侯發起號令——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一——的人,《史記·周本紀》稱是師尚父,也就是太公望.可能正是太公望對各部族做協調工作.

《尚書》中收錄的《牧誓》就是這次的宣戰布告,不用說,出自武王之名.其中有一句: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

這里列舉的正是各部族的名字,蜀直到現在還被用作四川省的簡稱.西北,西南各部族集結在周的旗幟下,此外,這些部族被中原的殷視為夷狄,羌人還被殷人擄掠用作祭神的供品.

周的東征含有東西決戰,一雪前恥的意義.在氣勢上,西軍壓倒了東軍.

武王有很多兄弟,其中最優秀的是成為自己臂膀,輔佐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另外,在這次東征中立有大功的召公奭,據說也是武王的庶子,但《史記》中只記錄周姓的"姬".最近在殷代卜辭的研究中,"召方"這個詞頻繁出現,所以人們從中得知,河南西部的大勢力召族因受到殷的壓迫而遷往西方,召公奭很可能就是這個地方的首領.

周東征之時,必定要通過召族的領地.能不能讓召族加入自己一方,可以說是成敗的關鍵所在.盡管召族不屬于周的一族,但因為功績也受到同族的待遇,于是武王庶子的傳說就出現了.

周為了增加力量,采用了政治婚姻的策略.成為姻戚,就意味著能得到親家強有力的支持.文王的祖母太姜出身姜族,這也是周的武力的大後台.

就這樣,推翻殷而成為天下之主後,周當然並且也必須要對功臣們論功行賞.創建聯合軍隊並指揮戰爭的太公望戰功第一,被封于山東省的營丘,稱為齊國.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是本族內功勞最大的,被封于山東省的曲阜,稱為魯國.召公奭被封于燕(河北省).

周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這一制度甚至到日本明治政府時仍在采用.為同族和功臣授予爵位,給予土地,對農業立國的周來講,是極為自然的.獲得領地並受封的武王兄弟據說有十五人.連古代的聖人——神農,黃帝,堯,舜的子孫也被尋找到並封于各地,據說舜的子孫被封于陳(河南省),夏的子孫被封于杞(河南省).

不僅如此,已亡國的殷代紂王之子祿父(武庚)也被封為諸侯,獲得了殷舊地的一部分.如果殷徹底滅亡,周擔心殷的祖神得不到祭祀而作祟,但是周也必須警惕殷的殘余力量,武王派他的弟弟叔鮮和叔度擔當監視的角色.《史記》中沒有這兩人的名字,但有另一個叫霍叔的人物,統稱"三監".

給同族,功臣分封土地,使之成為周的屏藩,這被稱為"封建".甲骨文中"封"同"邦"."封建"指的正是建邦,並且服從王朝的這些邦的君主都是世襲的.

如果單純地把這段曆史說成是從奴隸制社會到封建制社會的轉變,或者是神聖帝王獨裁制到地方分權制的轉變,確實便于理解,但如果放到曆史走向中,這種說法就顯得過于簡單.殷滅亡後,武王在第二年死去,創建周代制度的是他弟弟周公旦,孔子視他為聖人而予以尊崇.儒家後來成了中國思想的主流,所以周代制度就被奉為中國文化的精華.

人們開始意識到,至今號稱是周代創立的封建制度事實上在殷代就已有萌芽.甲骨文中有"作邑"的情況,"邑"是"村"的意思,但也可以理解為"集落"或"國",而且字形和"邦"相似.勢力范圍擴大以後,就需要委托可以信賴的下屬前去管理那些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