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2節:從春秋到戰國(2)

後來統一天下的秦是個新來的諸侯.宗周被犬戎蹂躪,平王遷往洛陽之際,秦被給予岐山以西荒廢的土地.就這樣,秦襄公得周之助,開始有了爵位和領地.對平王而言,不只是贈與已放棄的土地,也是為了獎賞秦派兵護送平王東遷的功績.

春秋各國中第一個以王自稱的是楚.齊,晉等大國的首領只稱公,而楚擅自稱王.楚的勢力范圍是現在的湖北,湖南,可以想見楚本來就和周沒有那麼深的關系.一般認為當時這片地方還是未開化的.《史記·楚世家》中也特意用"楚蠻"突出了一個"蠻"字.楚的首領熊渠曾公然說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還讓三個兒子稱王.他放言說我就是蠻夷,所以跟你中央的慣例,稱號什麼的都無關,稱王沒什麼大不了的.

不過在西周厲王的時候,楚停用了王號.厲王施行高壓的"富強"政策導致天下大亂,前文已述.厲王是個獨斷專行的人物,楚為了避免他一怒之下發兵來伐,所以去掉了王號,也是怕這落為討伐的口實.不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楚首領熊通再度稱王.這正是楚武王.綜觀整個春秋時代,雖然有楚的前例,但除了晚期崛起的吳越外,其他諸侯沒有一個稱王的.吳越也是蠻地的首領,可以自顧稱王.到了戰國時代,諸侯則接連稱王.這也是春秋和戰國的不同點之一.

2

從春秋到戰國的這段時期,也是由青銅器到鐵器的轉換期.比青銅更硬而且價廉,還能大量生產的鐵的制造方法被開發出來了.

眾所周知,歐亞大陸草原上的騎馬民族因為有了鐵器,所以能夠統治仍處于青銅器時代階段的周邊其他民族.也有說法認為,斯基泰等騎馬民族從西方向中國傳播了造鐵方法.如果是草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那麼中國的鐵文化就應該從北方開始才對,然而中國造鐵的發達地區卻在吳,越,楚等南方.此外,原始的造鐵使用錘鍛的鍛鐵法,但是中國造鐵一開始就是使用鑄型的鑄鐵法.原始造鐵在時期上雖早,但並沒有傳入中國,很可能是中國在晚些時候開發出了其他造鐵法.只不過鑄鐵法所造的鐵,雖然硬度很高,但卻有過脆的缺點,所以導致中國的鐵一開始就用于制造農具而不是武器.

不言而喻,鐵的出現給生產方式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在耕作和水利工程上,鐵發揮了巨大的威力.此外在春秋晚期,技術的發展使鐵易過脆的缺點得以克服.這段時期相當于吳越崛起的時代,我同意這種看法.

魯迅(1881—1936)的《故事新編》中有篇關于名劍的故事.主人公眉間尺的父親是干將,母親是莫邪,兩人都是春秋晚期吳國著名的鑄匠.此外,還有魚腸劍,純鈞劍,太阿劍等其他同時代的名劍故事流傳了下來.故事發生的舞台都在吳,越,楚.越王勾踐用過的名劍曾在日本展出過,在留給我的記憶中,那是一把看一眼就知道很鋒銳的名劍.

"矛盾"這個詞是人人都知道的.它出自一個故事,說的是有個賣矛和盾的商人,宣稱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而他的盾能擋住所有矛的進攻,但在被人們追問其中"矛盾"的時候灰溜溜地走了.出典是《韓非子》,而商人卻是楚人,于是我們就得知楚是鋒銳,堅硬武器的產地.

如前文所述,《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從共和元年(前841)開始,有十四個欄.最上欄的周是王室,不是諸侯.在周的下面列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十三個諸侯的國名.那麼是司馬遷弄錯了嗎?他不可能弄錯這麼簡單的數字.有說法認為,這是由于司馬遷不認可這十三國中的一國為諸侯.因他沒有做任何說明,所以,會不會是擅自稱王的楚被剔除在外了呢?但是,楚和其他諸侯會盟,跟中原的關系逐漸加深.司馬遷否定的諸侯是吳的說法更有力.

吳在年表的最下端.同樣是南方新興國的越,消滅了吳王夫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但司馬遷卻沒有因此給越設欄位.陳,蔡,曹等雖然是自西周就有的古國,但一直沒有影響天下大勢的能力,卻都各自獲得了一欄,所以有更多記事的越理應也有一欄才對,但司馬遷卻沒這麼做.他大概是認定越專門和吳爭斗,讓越在吳一欄里登場就已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