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1節:從春秋到戰國(1)

從春秋到戰國

1

春秋戰國時代從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遇害,前太子遷往洛陽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結束,正好550年.關于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區分點有各種說法,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都認為春秋和戰國的爭斗性質是不一樣的.

可以說春秋是霸主的時代,戰國則是篡奪的時代.在春秋時代,所謂"春秋五霸"接連登場.所謂霸主,指的是諸侯會盟的盟主,而爭霸就是爭奪諸侯會議議長的寶座.

東遷後的周王室衰落得幾乎沒有任何力量,但是也沒人想取代周天子.而為了擁天子以發號令,諸侯們競相爭奪盟主的地位.

霸主的願望是成為諸侯的盟主,帶領各路諸侯,入朝拜見周天子.晉文公被承認是霸主後,怕有人不服,就召喚周天子(襄王)到屬于自己勢力范圍的河陽(黃河以北).周王室被人呼來喝去的,可以說顏面掃地.孔子編纂《春秋》的時候,把這件事說成是

——天王狩于河陽.

在重視禮樂秩序的孔子看來,諸侯召喚王上簡直無可想象,但卻發生在現實中.孔子深思熟慮地遣詞造句,就有了上面的提法.在後世學者中,也有人把這種寫法定義為批評晉文公的"春秋筆法".

召喚天子是非常沒有禮貌的,不過,晉文公並沒有取代天子的野心.

周開創封建制度,正如前章所述,是為了建立"周王室的屏藩".如果周王室遇到危機,諸侯就立即趕來救援.而且,如果有外部勢力進攻周王室,諸侯有義務在半途阻擊.鑒于此,周把同族和功臣封到各地.不過,即便有再多的親戚和功臣,過了兩三百年後,他們和周王室之間親密程度的下降是不言自明的.遠在他方,多少代都未曾謀面的親戚已經不算是自己真正的親戚了.

不過,盡管這只是個長期處于貧困狀況,名義上的周王室,西周東周合起來也持續了八百年而沒有被篡奪,所以不得不說封建制度是成功的.

屏藩之間的關系可能比較緩和,而為了成為霸主,他們相互競爭,在各自的領地上推進開發.在遼甯省喀左縣出土的大量西周前期的青銅器還在日本做過展覽.青銅器上面有五字銘文,提示是為燕侯所作.這反映出在西周初期,召公的封地燕的勢力范圍就已達到了這個地區.1954年在江蘇省鎮江市的煙墩山上發現了三座古墓,出土了十幾件青銅器.其中一件有一百二十多字的銘文,據此得知這是西周康王時代的器物,除了用來紀念封侯,同時也是為父而作的祭器.這些證據表明西周初期,周王室的勢力影響到了長江流域.

周是個出乎意料的廣域政權,而像殷那樣的神權性質的獨裁政權,要統治如此大的地域則是極為困難的.在統治遼闊地域這個層面上,可以說封建制是卓有成效的.

被封在邊境的諸侯們持續開發自己的腹地,從而變得富強.例如,太公望被封于齊,擁有現在的整個山東半島.周公雖然既是武王的同母弟又是他左膀右臂,但他的封地魯卻夾在齊和宋中間,沒多少開發的空間,所以不知不覺地就變成了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