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從春秋到戰國(4)

在秦始皇的兵馬俑被發現後,殉葬成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俑應該是殉葬的替代品,可能在秦國土地上,原本就有殉葬的風俗習慣.

3

即使詳細羅列出春秋時代的爭霸戰,要理順其中的關系也是很困難的.不過,雖然諸侯眾多,但可以說主角是晉,楚兩國.而其他諸侯則是圍繞這兩個超級大國,審時度勢,時而合時而散.

為何晉楚如此突出呢?處于現在的山西省的晉可能和北方游牧民族有所交流,得以經常補充活力.楚也同樣從稱作蠻的南方民族那里長期獲得了精悍性方面的補給.

吳越的登台意味著新武器的亮相.在此之前,戰斗形式是驅車手,射手和指揮者在幾匹馬拉的戰車上作戰.不過,隨著鐵器的出現,兵士可以手持各種類型的鋒銳武器作戰,車戰就轉變成了步兵戰.

車戰的參戰者僅僅是貴族指揮者和他的私人隨從,而步兵戰就可以從一般的庶民中征募.國家的每一部分人都在作戰,于是戰爭就成了綜合實力的較量.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使得庶民變得積極向上起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庶民的眼里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戰爭把他們帶到外面的世界,同時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行軍之旅中的戰場體驗必定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震撼.他們把這些體驗傳遞給自己的家人——父,母,妻,子,于是民心向上的風氣在人群中擴散開來.

從這個時代起,思想家的登台在中國接踵而至,上述的情形也是其中的一個背景.

社會的下層有對勝利的渴望,上層同樣也有.春秋戰國是競爭時代,為了獲勝,必須集中一切力量.為了比鄰國更富有,該怎麼做呢?有人主張追求經濟方面的實際利益,有人則強調精神層面很重要.

有優秀見解的人可以得到諸侯的任用.為了入仕就業和安身立命,有志于學的人越來越多.若與安身立命無關,人類的目標是什麼呢?為了什麼而活著?人生到底是什麼?也有人沉浸在思索中.

春秋戰國是個記錄了湧現出的各種思想,學問的時代,這些遠遠比這段時期爆發的形形色色戰爭更為重要.

前文中已提到,東周前期被稱作春秋,來自孔子所修編的《春秋》.《春秋》以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獲麟"告終."獲麟"代表事情終結或絕筆,也來自這個故事.現在的《春秋》文本包含了哀公十四年以後的事,是孔子的弟子們補充的.

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結束于周敬王死去的甲子年(前447).實際上孔子在兩年前去世,所以後世的史學家將此解釋為,司馬遷將孔子之死看作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如前所述,戰國是個篡奪的時代.超級大國晉被大臣們接管,而因為國家太大,國主又不能輪流來做,于是被三個大臣分割了.這樣,趙,魏,韓三國誕生,晉徹底消亡了.北宋司馬光(1019—1086)在《資治通鑒》中,把這三國正式被周王室承認為諸侯的公元前403年作為區分春秋和戰國的時間點.曾是霸主——太公望子孫的封地齊,不久後也為流犯田氏篡奪.這時已經到強者們的時代了.

也可以叫做修羅的時代,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年代滿載了人類的力量.

4

形形色色的人,展開了形形色色的思想,建立起形形色色的學說.史學家將之綜稱為

——諸子百家.

中國的思想都產生自這個時代.此後除了外來的佛教,基本上都只是對這個時代的繼承,鋪展,解釋,改進,這種說法絕不過分.

不言而喻,最重要的當屬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在展開論述之前,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孔子誕生前的狀況.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春秋晚期是宰相的時代.這段時期沒有出現優秀的君主,而優秀的宰相卻層出不窮.這可能也是以下犯上的一種.因為競爭愈發激烈,無論如何,必須整頓國政才能使國家生存下來,所以必須對稅收,訴訟,產業等現實政治加以妥善運營.因此,宰相的時代也可以說是實干家的時代.君主和上層貴族們沉迷于狩獵,沉湎于權謀,為宮廷內的權力斗爭費盡心機.然而他們從不接觸注重細節的實務,認為這些事情只是小吏們的工作.不過,進入殘酷競爭時代後,這些細節變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