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5節:從春秋到戰國(5)

鄭國的子產和齊國的晏嬰就是這樣的實干家.鄭國一直有專出宰相的門閥,但子產的家族不在其列,可以說他只是旁系貴族出身.齊國晏嬰出身則更低.兩人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年長.《史記·鄭世家》中記載,孔子很尊敬這二人,在聽到子產的死訊後哭道

——古之遺愛也.

意思是說,子產從來都把仁愛放在心中,這份仁愛不像現在的人那麼輕浮.

鄭是周幽王驪山被殺時殉職的鄭桓公的子孫屬國,洛陽遷都初期,鄭是最靠近周王室的一個.然而,鄭的社會風氣聲名不佳,甚至"鄭聲"都成了淫詞豔曲的代名詞.因缺乏努力,鄭慢慢地變成了小國,到了子產的年代,已被困在大國之間,必須操心于生死存亡大計了.子產不得不做伏爾甘(Vulcan)式的政治家.

子產制造了"刑鼎",把刑法條文鑄到鼎上.不止是鄭,這個時代的各國都沒有成文的法令,全是根據慣例來斷案的.把這些慣例變為成文並鑄于鼎上的做法,是用來明示條文的不可更改性的.

至于刑鼎的目的,應該是要打壓貴族的專橫.若要使鄭富強,就必須發展產業.鄭的農民和工商業者不怎麼工作,是因為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總是被地主或領主等貴族巧取豪奪.人民沒有勤勞的動力,就不能指望國家能夠富強.為此制定的成文法,正是要限制貴族的權力,保護生產者的利益.

也有人從德治主義的立場出發,反對刑鼎的鑄造.晉有個叫叔向的人發來信件表示抗議,說如果有了法律,人們就會以此為保護傘,也會千方百計鑽法律的空子,只要不觸及法律就可以不用懼怕長上,如此等等,羅列了很多後果.

可見制刑鼎的子產是個法治主義者,但也不完全是這樣.鄭的國都發生火災,定公欲祭禱消災,子產對此表示反對,說

——不如修德.

這條忠告說,與其祭禱向上天乞求,不如考慮以人為本的修德.

雖然被德治主義的叔向批評,但子產自身也是一名德治主義者.然而子產與叔向相比,更是一名現實主義者.《史記·鄭世家》說孔子會見了子產,並以兄事之,這應是司馬遷的筆誤.孔子第一次出魯是他年滿34歲(前517)的事,而鄭國子產在五年前就已死去.不過,子產的以人為本,現實主義,德治主義得到孔子的共鳴和私淑,這一定是事實.

和子產並稱,同樣給孔子影響的還有齊國的晏嬰.晏嬰的出身比子產更低.據說他的祖先因在和萊夷的戰爭中立了功,而獲得了食邑(領地).不過社會地位並非相當于世襲貴族的卿大夫,而是卿大夫之下的士.既不是庶民,也不是貴族.

當時齊國有個權臣崔杼殺了君主莊公.其實莊公是因為和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的家丁們殺死的.崔杼的家丁雖然也相當于是崔杼的主君莊公的陪臣,但對莊公沒有君主的觀念.他們說:"我們只是奉主公崔杼之命前來捉拿淫亂之徒的."聽到莊公死訊的晏嬰趕來後,留下幾句話

——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

這里有社稷貴于君主的思想,孔子進一步深化了晏嬰的思想,在社稷之前加上了"天下".春秋晚期還有十幾個大國.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思想——也是晏嬰的理想,尋求路線的落實,並不拘泥于自己的故國,于是出魯巡曆各國.

5

莊公被殺時,齊的太史(記錄官)寫道

——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殺了太史.太史的弟弟還寫同樣的內容,又被崔杼殺了.然而太史最小的弟弟仍然堅持,所以崔杼只得徹底放棄了.《春秋·左氏傳》說

——南史氏(地方的記錄官),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地方的記錄官當聽到中央的記錄官因記錄事實而盡數遇害時,就准備進京接班.當然他已抱有赴死的決心了.這個片段很好地闡釋了中國人對于曆史記錄的執著,也反映出記錄曆史的專業集體業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