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4節:土崩瓦解(3)

在法家的世界,就算是同門師兄弟也沒有人情和公平.這讓人聯想起鬼谷子門下的張儀和蘇秦之間也是火星四濺,以合縱和連橫相爭不休.同門的俊才,同學,相互之間也是敵手.肉體上消滅對手,是法家保證自身生存的所謂最佳策略.

韓非在秦國死于非命,但他的思想仍然活在秦國以及始皇帝心中.

3

可以說秦滅六國的確是大勢所趨,至少始皇帝使這種勢頭得以加倍.

韓非子死後三年,秦國滅韓.時間是秦王政十七年(前230).

兩年後,趙國滅亡.將軍王翦攻陷了趙都邯鄲.

又過三年(前225),王翦的兒子王賁水淹魏都大梁,俘獲魏王.

自此,春秋時代的大霸主晉分裂成的韓,趙,魏相繼滅亡,秦的對手由六國變為三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將軍王翦率領大軍,消滅了最強對手楚國.

在韓和趙被消滅後,有強烈危機感的燕太子丹准備以暗殺始皇帝的方式來打開局面.刺客荊軻被送往秦國,但暗殺最終功虧一簣.雖然暗殺是狗急跳牆的策略,但此時也沒有其他手段可使了.燕在受到秦猛攻後,殺了暗殺大案元凶太子丹,向秦獻上首級,想以此來平息秦的怒火.然而,秦並非是一怒之下才發兵的,吞並天下才是其真正目的.秦自然不把太子丹的首級放在眼里,仍然繼續發兵.燕王逃到了遼東,但很快就支持不住了,有八百多年曆史的燕國就此滅亡.

最後只剩下一個齊國.蹂躪了燕國的秦軍順勢南下,占領了齊都臨淄,俘虜了齊王.時間是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此前敘述中雖然一直用始皇帝的稱呼,但實際上在天下統一之前還是得稱其為秦王政.而在消滅六國後,秦王政就開始用從未有過的"皇帝"稱號.與此同時,諡法被廢除了.各國的昭王,懷王等諡號,是在王死後依據其生前業績和品行來選定的,這正是一種評價.始皇帝認為天子是超越評價的存在,那麼如果廢除了諡法後該怎麼排行,就以數字來算.他宣稱自己是始皇帝,接下來的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一直

——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始皇帝想要的是天子的絕對化.在此之前普遍用于指代第一人稱的"朕"被定為天子專用,就是絕對化的表現之一.此外,秦不允許士大夫掌握較大的權力.稱為仲父的呂不韋不得不自殺,百戰百勝的將軍白起也被以"有余言(怨言)"的理由處死.秦一度包圍了趙國邯鄲,但因無法攻克,只得退兵.始皇帝的父親子楚逃出趙國就在這個時候.白起反對這次出兵,稱病拒絕就任司令官.出兵失敗後,白起說了句"都是因為不聽我的話才導致這樣",傳到了昭王的耳朵里.這被認為是不可原諒的多嘴,必須以死謝罪.長平之戰中消滅趙軍四十五萬,在伊闕攻韓魏斬首二十四萬的戰果,進而攻陷楚都郢甚至使楚來不及遷都的大勝,悉數出自白起的指揮.可謂是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的名將,卻因為一句牢騷就被輕描淡寫地殺了.多嘴只是個口實,軍功過于輝煌才是被清除的真正理由.從那時起,秦就在推進王權的絕對化.如果要依據法家思想推行政治,這樣的事就是無法避免的.

基于法家思想的政治要求,還要廢止封建制而施行郡縣制.也曾有人進言,在遠離國都的地方封皇族為王.而李斯主張強行推進郡縣制,他的意見被采納了.全國被分為三十六郡,郡下置縣.郡,縣的長官全部由朝廷派遣,一紙調令就可調到任何地方.當然世襲之類是不能容忍的.中央也就是朝廷的指示會被傳達到全國的所有角落.

繼統一國土後,秦又在所有領域推行統一.這應該算是始皇帝的功績.各國略有不同的字體都被統一為秦國小篆;各地有差別的度量衡也被統一;全國的車輪間距離被命令必須一致.當時的道路上因為轍較深,顯現出軌道的形狀,車輪就在其中疾馳.各國的軌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了防禦外國戰車的進攻,至此已經被認為是沒必要了.文字和軌的統一被稱為"書同文,車同軌".繼軍事上的統一後,政治,文化上的統一也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