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6節:土崩瓦解(5)

李斯的進言是赤裸裸的言論彈壓,曆史上稱為"焚書".僅僅焚書也不能讓始皇帝安心,于是以方士逃亡案件為托詞,逮捕了劃為可疑分子的四百六十多名儒者,在國都咸陽全部坑殺.

焚書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坑儒在三十五年(前212),總稱為"焚書坑儒".不得不說這就是秦的晚期症狀.

5

焚書坑儒後,始皇帝將長子扶蘇送往北方,責令他監督將軍蒙恬.據《史記》記載,扶蘇因勸諫焚書坑儒,始皇帝懲罰性地讓他遠離朝廷.不過,如果說這是帶有懲罰性質的人事調動,其中也有疑點.在長城一線,蒙恬率眾共三十萬.前文已述,當時的匈奴正迎來興隆時期,變成了極大的勢力.此外被滅的六國遺臣的怨恨還未消盡.如果蒙恬和匈奴,六國殘余勢力糾合起來進攻咸陽,秦是無力抵禦的.但奇怪的是始皇帝為了揚威,經常巡游天下而不在國都咸陽.這樣看來,始皇帝是把長子送到了最重要的地方.

坑儒兩年後,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在巡游東方的歸途中死于沙丘(河北省),據說年滿四十九歲.巡游的一行人中,有宰相李斯,始皇帝末子胡亥以及胡亥的老師宦官趙高隨行.始皇帝在得病後,寫了一封給長子的璽書,內容是回到咸陽後替我主持大葬,這正是對接班人的指名.然而,趙高和李斯,胡亥三人共謀篡改了璽書——至少《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麼寫的.這件事情只有三人知道,而三人後來全部被殺.那麼為何璽書被篡改一事能被他人所知呢?曆史總會時不時出現這樣的疑問.不過三人有過共謀,基本上不會錯.

在秦國,傳位于長子基本上已是原則.始皇帝的祖父安國君雖是次子,但他是在兄長死後繼承了王位.始皇帝的父親子楚雖是華陽夫人的養子,但也是在異母兄死後繼承了王位.始皇帝當然是長子.這樣看來,在北方擔任重要職務的長子扶蘇成為二世皇帝是理所當然的.

在巡游中隨行的胡亥是末子,是個愚蠢的人物.宦官趙高是他的老師,所以在胡亥即位後他就可以掌握大權.法家宰相李斯也是個野心家.長子扶蘇除了英明,從勸諫焚書坑儒可以看出他還偏好儒家,至少應該是反對法家政治的.而愚笨的胡亥則容易控制.所以如果英明的扶蘇即位,李斯就有失勢的可能.雖是密室中的事情,璽書的篡改卻是事實.

僅偽造一封指名胡亥為繼任者的璽書還是讓他們感到不安,于是又炮制了賜死扶蘇和蒙恬的璽書.在視法為絕對的秦,璽書是不能違抗的.扶蘇在接到璽書後立刻自殺,將軍蒙恬雖然對命令存疑,也被迫入獄服毒自盡.結果導致三十萬民眾向南散去,英豪冒頓單于(單于在匈奴語言中的意思是首領)率領的匈奴軍進入了曾由蒙恬駐守的鄂爾多斯.關于匈奴有多種說法,他們的人種體格更接近于歐洲人種而非現代蒙古族,語言則屬于阿爾泰語系.過去東胡和月氏很強,匈奴有段時期被夾在東西兩個強國之間苦不堪言.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見不到匈奴的身影,也是因為它沒有南下的實力.然而曾在月氏當人質的冒頓從月氏成功逃脫,殺了父親頭曼單于自立,進而擊破東胡,趕走月氏.

匈奴中出現俊傑的消息應該也傳到了始皇帝的耳朵里.派遣扶蘇北上是他對策中的一環.如果殺了有三十萬民眾的蒙恬和扶蘇,顯而易見匈奴將會南下.從這一點也可看出,璽書的偽造基本上不會有錯.

必須說,秦在大統一後緊接著大崩潰,這是必然的.應當看到,秦在大統一的過程中就已經播撒了大崩潰的種子.始皇帝統一天下是在公元前221年,死亡是在公元前210年,接著秦帝國的滅亡是約四年之後,公元前206年的事情.奪取天下十幾年後就滅亡了,其分崩離析速度之快,真的令人震驚不已.

擁立二世皇帝胡亥的李斯是焚書坑儒的始作俑者,此前他還殺了同門的韓非.這是個要殺盡所有對手,冷酷無情的人物.始皇帝除了胡亥和已死的扶蘇外,還有很多子女.李斯准備把他們全部殺掉,他的恐怖之處體現在,從男到女一個不留,十二個公子和十一個公主全部成為犧牲品.他用這個恐怖政策警告人們,如果膽敢反抗二世皇帝和他身後的李斯,就會性命不保.然而,法家化身的李斯也犯了致命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