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1節:盛極而衰(3)

長安朝廷接到報告,在禦前會議上定議李陵之罪.這一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激怒了武帝,被處以宮刑,也就是去勢的刑罰.武帝何以發怒呢?他本意是想讓情人的哥哥李廣利建功立業,而司馬遷的話卻包含了這樣的意思:他強調李陵的五千步兵遭遇的是匈奴的中軍,言外之意是李廣利遇到的只不過是匈奴的分隊,卻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司馬遷和李陵非親非故,也就是朝堂上見過面而已.然而他卻為李陵異常熱情地辯護,實際上是想批評李廣利吧——武帝大概是這麼想的.

受宮刑對士大夫來說是莫大的恥辱.本來理應以死來保持尊嚴,但盡管如此,司馬遷之所以忍辱負重,是為了實現父親司馬談的遺言,完成《史記》.

出獄後的司馬遷已五十歲(一說四十歲),武帝六十一歲,這一年是太始元年(前96).武帝死于七十歲,他在位的五十年中,不得不說最後十年實際上是黑暗的時代.司馬遷在這個黑暗時代完成了《史記》.

從司馬遷遭刑罰的時候起,就可以看到黑暗時代的兆頭.應該注意,為李陵辯護的只有司馬遷一人.如前所述,對李陵的辯護被看做是對李廣利的批評.司馬遷受刑反映出批評武帝情人的哥哥極為凶險,而這在廷臣中已是常識.

現今,花甲還被認為是壯年,但在當時已經是老年了.武帝在《秋風辭》中把四十四歲的自己說成是"奈老何".六十歲的武帝已經上了年紀,判斷力也變得不太正常.獨裁者的老化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有人專門迎合這樣的皇帝的心意,並以此實現自己的野心.

3

我們再提一下陳皇後失勢的原因,這就是施行"巫蠱".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這是把木人偶埋在地中,讓巫人施咒後再往地面上潑酒的詛咒方法.當時的人們相信這樣做是有效果的.正因如此,施行"巫蠱"妖術的人往往被嚴罰,處以死刑.不過也有人為陷害他人而設下這樣的局.如果被人查到這類東西,不管有多高的身份,也會被完全拉下水.陳皇後是武帝的表妹,再加上武帝自己也因衛子夫的事情對陳皇後有所歉疚,所以只是讓她退位完事.不過陳皇後是個例外,如果是其他人就只有死路一條.

征和二年(前91),有一場因朱安世而起的"巫蠱"大案.當時的丞相公孫賀是個膽小的人,傳說他在被任命為丞相的時候,哭著說"饒了我吧"——武帝時期的九個丞相中就有四人不是被處死就是死在獄中——不過武帝毫不在意,把印綬放在一旁就走了,所以公孫賀無可奈何,不就任不行.他安守本分,在凶險的丞相一職上干了十多年.自身雖然沒有問題,但他有個不肖子叫公孫敬聲.公孫敬聲在被授予太仆(負責馬政)之職後,因挪用了公款一千九百萬錢而被定罪收監.

公孫賀娶了衛皇後的大姐為妻,但他不能只靠這一層關系.衛皇後和武帝同年,已經不能靠姿色維持自家一族了.為了使兒子的罪得以赦免,他只有立下大功才行.漢代游俠橫行,是重大的社會問題.當時游俠的老大是朱安世,長期未能抓捕歸案.如果抓住這個黑社會老大,就能一舉解決長年累月的懸案,應該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政績.

景帝的時候,符離(安徽省)的王孟,濟南(山東省)的瞷氏,陳(河南省)的周庸等著名的黑道頭目全部被景帝誅殺.到了武帝的年代,出了一個叫郭解的游俠頭目.這名男子上了年紀後就改做了紳士,但因禦史大夫公孫弘的意見而被殺.可以注意到,逮捕游俠頭目是為了顯示皇威,也是為了社會安定.為了可憐的兒子,公孫賀全力以赴投入到對朱安世的緝拿中,終于抓住了他.

朱安世是個可怕的人.他掌握了許多黑社會的信息,而關于最為非法的巫蠱的信息尤其詳細.只要有人敢抓自己,就會設法報複.朱安世從獄中上書告狀說,公孫敬聲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在天子行幸之路上埋人偶行巫蠱,陽石公主的姐姐諸邑公主和衛青的兒子衛伉也與此有關聯.他們到底有沒有施行過巫蠱?證據是不是朱安世預先准備好的?不管怎樣,支持獄中上書所言的證據被接連發現,關聯的人全部被誅殺.公孫賀也因兒子的不成器受到連坐,被投入大獄並死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