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7節:漢之滅亡與複興(3)

王莽的次子王獲因殺害奴隸,被父親責令自殺.此外長子王宇也因諫言"把平帝生母留在中山是不對的",反被父親命令自殺.為了天下黎民,大義滅親的美談就這樣被炮制出來.平帝的生母衛氏被以謀反的罪名誅殺,接著王莽把自己的女兒立為平帝的皇後.平帝十四歲時暴斃,他因生母被殺而憎恨王莽,王莽知道後就直接給他端上了毒藥.

平帝死後,宣帝一脈皇族中最年少的子嬰被選作後繼者.這是個年僅兩歲的嬰兒.年號改為"居攝",王莽以"宰衡"之名攝政.輔佐周成公的周公被叫做"太宰",輔佐殷湯王的伊尹被叫做"阿衡".把過去的兩個地位最高的輔佐大臣的稱謂並列,意思是沒有在此之上的監護人了.

不久王莽就變本加厲起來,不再只是區區輔佐大臣了,他自稱假皇帝.秦末陳勝吳廣之亂時,吳廣稱假王.這個"假"是副的意思.在副皇帝之後,他又讓人們叫他攝皇帝.

王莽取代漢代劉家成為皇帝,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居攝三年(8),四面八方傳來了所謂天命降臨的瑞兆報告,王莽終于登上了天子之位.漢自此滅亡,王莽開啟了以"新"為國號的王朝,其由來是他當初被封為新野侯.

3

王莽的目標是複歸到聖天子統治天下的周代古法.周公制定周代制度已經是千年以前的事了,但因為孔子的大力推崇,人們認為周代政治是理想的.偽善的王莽在接受漢代最後皇帝的禪讓(實際上是篡奪)的時候,拉著幼帝的手,流淚說:

從前周公攝位,最後將大政奉還.而現在我竟迫于天命,不能如願.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王莽的篡權袖手旁觀.劉崇,劉信等宗族和地方長官翟義起兵,兵力一度達到十萬大軍,但還是被王莽軍鎮壓了.王莽從大司馬,安漢公,宰衡,逐漸升級稱號到假皇帝,攝皇帝,直到做了新王朝的皇帝,所以人們只要稍加留意就知道漢朝已然終了.

雖然篡權有計劃性也有現實性,但王莽所走的政治路線是完全忽略了現實的理想主義,所有的一切都采用了太古的周代制度.按清末康有為(1858—1927)的說法,王莽時代的古文經多屬偽作.王莽就是善于偽造的名人.瑞兆也是偽造,更不用說四十八萬條對他的歌功頌德了.

回歸周代古法的複古主義使社會陷入了大混亂.不僅如此,連外交也停滯了.

井田法被決定付諸實施.該法認為天下的耕地全部是"王田",不過沒有人知道此法是否真的在周代實行過."奴婢"的稱謂被改為"私屬",這種做法認為所有人口都是天子之物,現今是臨時由個人代管,他們從事耕作也是在為天子效勞.土地和人民都是天子之物,所以對它(他)們進行的買賣是被禁止的.

視土地和奴婢為私有的地方豪強自然要反對王莽的政策.這個政策無疑是在宣告對個人財產的否定.西漢晚期,土地兼並日益加重,各地的大地主都成了豪強.元帝時候開始,歉收可以說就像是慢性病一樣綿綿不絕,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的人不在少數.因流民的賊匪化,豪強為了自衛就組建武裝.豪強,流民,私鑄,鹽鐵走私等武裝團體在全國遍地開花.

根據儒教的華夷思想(該思想認為文化的中心是華,文化不發達的是夷狄),把匈奴改名為降奴的孩子氣做法並不少見.西漢曾把臣服的匈奴單于立為王,但到如今夷狄為王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就降格為侯.所以,此前臣服漢的各地部族就必然會疏遠王莽政權.

這樣一來,不起叛亂倒顯得不正常了.只要有人開頭,馬上就會出現天下大亂的局面.開這個頭的是個被稱為呂母的婦人,她只是個釀酒的普通人,並不是擁有私兵的豪強,也不屬于流民或是走私集團.她的兒子是個縣里的官吏,因為過失被長官殺了.漢代縣的長官是縣令,嗜好更名的王莽把縣令改名為"縣宰".呂母為了複仇,召集了一群血氣旺盛的年輕人.因為她是釀酒的,年輕人來買酒的時候她就不收錢,以此為拉攏手段.另一方面,她投入全部財產購買了武器.就這樣,呂母一黨襲擊了海曲縣(山東省),殺了縣宰,砍下了他的頭.呂母把首級供在兒子的墓前.呂母雖然達成了目的,但為了在亂世中生存,就只能繼續結黨,無法解散,也不能解散.因私人性質的複仇而雇傭起來的武裝團體,性質上變成了造反集團.撼動王莽政權的"赤眉軍"據說就是這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