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56節:漢之滅亡與複興(2)

霍光死後次年(前67),吐魯番盆地的車師前國(國都是殘存至今的交河城遺址)向漢稱臣,但又和匈奴勾結,想要阻斷親漢國烏孫和漢之間的道路.宣帝令鄭吉,司馬熹率綠洲的萬余兵進攻車師前國,最終迫使其投降.

神爵元年(前61),漢打擊羌的先零.先零如果和匈奴聯合,漢通向西域的通道就會被隔斷.這場戰爭中,年逾七十的老將趙充國獻上了斬首七千六百,俘虜三萬余的輝煌戰果.

次年,因匈奴的虛閭權單于死去,同時有五個首領自稱單于,匈奴的實力明顯變弱.甘露三年(前51),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入朝.入朝正是臣服的表現.白登山之恥以來,匈奴曾是漢朝國防的最大問題,現今已經不能再向漢施加壓力了.相反,如果不能和漢保持友好,單于甚至都無法掌控匈奴.

漢完全掌控了西域的貿易路線.漢設西域都護,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貿易變得繁盛起來.

雖說宣帝薄情寡恩,但與其說是他是個法家,不如說他是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因為他曾在民間度過艱辛的時光,所以可以嗅查到濃重的現實氣味.霍皇後被廢後,宣帝挑選沒有子女,忠實本分的女子為皇後,這就是王皇後.連這件事情也顯露出他徹底的現實主義個性.

2

黃龍元年(前49),宣帝死去,受儒教影響極深的皇太子劉奭即位.這就是元帝.

儒是一種理想主義,政治上尊崇王道.然而,現實政治並不是只靠理想就能運作的.正如宣帝所一針見血指出的,在現實政治中必須綜合運用王道和霸道.不過,元帝采用的卻是單槍匹馬的王道——理想主義.

元帝手下起用了大量儒者,施行理想主義的政治.他廢止了有悖于儒家精神的鹽鐵專賣,但國家財政立刻就變得舉步維艱,幾年後又不得不恢複.也有建議說,從農本主義出發,應廢止貨幣經濟,恢複到物物交換,但事實上這是根本行不通的.

——上牽制文義,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漢書》是這般概括元帝的.它贊揚了"孝宣之業",意思是宣帝使匈奴臣服,將西域收入勢力范圍,此外還弱化了內朝和外朝,打造出獨裁權力.霍光弱化了外朝,而宣帝又清理了霍氏一族,弱化了掌握軍權的內朝,所以業績已經是無人能及了.而元帝則將此優勢損失殆盡.

皇帝並不是無所不能的.就算是宣帝,也要借助許氏和史氏等外戚的力量.宣帝能憑借自身優秀的資質來駕馭他們,但元帝做不到.

元帝的皇後叫王氏.如前所述,霍皇後被廢之後,宣帝所立的皇後也叫王氏,故而元帝的皇後一般被稱作元後.元帝于在位的第十六年死去,元後所生劉驁即位,叫做成帝,在位二十六年.

說起元帝的業績,就是完全把漢變成了儒家體制的國家.成帝雖有帝王資質,在位的後半時期卻沉迷于女色.自從他寵愛趙氏姐妹開始,後宮——皇帝家里就起了亂子.成帝的生母,也就是元後王氏一族就成了掌握極大權力的外戚.和宣帝不同,元帝,成帝都無力壓制外戚.

元後兄弟的兒子個個都被授予很高的爵位,並身居要職,不過早死兄弟的兒子就沒有這份待遇了.王莽也是族中一人,但父親早死,所以在王家並不受待見.但元後憐憫他,對他格外照顧,在大司馬王根(王莽的叔父)辭職後讓他繼任了這一重要職務.

成帝沉迷女色卻無子嗣,于是就由元帝側室傅氏所生定陶王劉康的二十歲兒子劉欣即位,這就是哀帝.哀帝是同性愛者,只愛叫做董賢的美少年,還任命他為大司馬.董賢年僅二十二歲,在宮廷內長大,毫無政治手腕.漢王室也真的是墮落了.不過哀帝在位六年就死去,這六年中,王家大權旁落,但在哀帝死後卻重掌實權.元後和王莽商量,立九歲的中山王為帝,這就是平帝,但他的生母衛氏卻被留在中山(河北省),不允許來長安.當然這是元後和王莽商量的結果.王莽從這個時候起,就有了奪取漢家天下的意圖.

王莽對操作輿論很有一套.哀帝的時候王莽失勢,但偶有日食,就會有人說"這是老天在訴說王莽的無罪",傳言散布開來.平帝的元始二年(2),黃支國(越南)獻上奇獸犀牛.在古代中國,人們相信珍禽異獸的出現是聖天子出世的前兆.據說實際上黃支國獻上犀牛是出自王莽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