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節:前言

前言

這是我的第一本長篇隨筆集.

很久以前,寫過一本書介紹自己居住的城市——神戶的大街小巷,不過當時並未意識到自己寫的是隨筆.曾在小說中寫到過鴉片戰爭,最近又在一本實錄中做了一個總結,這更該劃分到紀實文學一類.

短篇隨筆倒是寫了不少,不能一一數來,但最初的幾篇仍是記憶猶新.我的小說處女作在昭和三十六年(1961)十月出版,隨筆處女作《歲末風景》于同年十二月刊登在《朝日新聞》上,是《朝日新聞》大阪總部的約稿,東京版也采用了.在那篇文章中,我這樣寫道: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本是頗有來曆的一天,然而從孩提時起,我對這一天的認識就只是"吃湯圓的日子".每年冬至吃了湯圓,才感到歲末到了……

本意是介紹中國家庭的歲末風物.文中並沒有寫明這是全中國人的風俗習慣,但大多數讀者都這樣理解了吧.當時我也這樣以為.

文章刊載的那天正是冬至.那天早上,籍貫廣東的朋友打電話來說:"我們並沒有這種風俗."

幾天後,在街上碰到北京出身的人,特意叫住我,說在北京冬至吃餛飩,而不吃湯圓.

于是我慌忙向其他地方出身的中國人打聽,原來冬至吃湯圓,只是台灣和福建兩省的風俗.

不得不承認,這篇隨筆處女作有失嚴謹.不過,我把這個地方性的風俗當成全國性的風俗,也不能說全無根據.

執筆當初,模糊想起了曾讀過的詩.作者名,原詩都記不清了,是某人在某家茶館吃到湯圓時寫的.當時並非冬至,菜單上卻有湯圓,此人得知這家店常年備有湯圓,一時詩興大發.詩中有一句大意是"此處日日似冬至".

中國方言很多,但文字全國通用,加上詩又追求平易近人,因此我誤認為冬至吃湯圓是全中國的風俗.大概寫那首詩的是地方的文人,或是在旅行和短期逗留中了解當地風俗的人.

數年前犯的錯誤,在此向大家坦白.在本書中,也許會犯同樣的錯誤.希望讀者先有思想准備.事後或許貽笑大方,但我還是斗膽寫了這本書.

作為在日本長大的中國人,從懂事之日起,就不得不經常思考中國和日本的問題,攢下不少積累,與諸君共享.對日本和中國的相互理解,如能盡綿薄之力,也會深感榮幸.

只有日中友好,本書作者才有安住之處.深知冬至湯圓之類的陷阱處處皆是,然而情不能自已,按捺住一腔熱情,冒險執筆向前.

陳舜臣

昭和四十六年(1971)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