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2節:曹操是奸賊還是英雄(4)

但是,在流傳在民間的故事中,曹操成為被貼上標簽的壞人.劉備,關羽,張飛,諸葛孔明等越是被描繪成好人,曹操就越是被描繪成壞人,成為惡的化身,這在戲劇里最為明顯.演曹操的一出場,罵聲四起,演員也似乎回應罵聲,煞費苦心研究怎樣看上去像大惡人.

5

如果用現在流行的回歸"意外的曆史"的手法來分析,曹操也能顛覆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只選擇合適的史料,去掉其他的,佯裝不知道,也可以論證曹操是個小心翼翼的吝嗇小人物.

如前所述,曹操從後漢的劉家手中奪取帝位,建立了魏王朝,但實施者不是曹操,而是他死後,兒子曹丕捏造的.曹操稱魏武帝,是死後兒子送的禮物,曹操生前只是漢室封的魏王丞相.他一死,兒子馬上就即位,新王朝的創建十分容易,所有的前期准備都已經到位了.曹操沒有做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事,這也可以歸結為他的優柔寡斷.

據《魏書》記載,曹操在淯水祭祀戰死的部下之靈,當場嗚嗚大哭.

主張曹操是大惡人的人會說,在將士面前故意為戰死者哭,給人以大將軍為部下著想的印象,讓他們覺得為這樣的主人死也值得.這被認為是為鼓舞士氣而演戲,同時也被解釋為,為完成霸業連眼淚都利用的馬基雅維利主義1.

然而,同樣的事實,也可以解釋為曹操是個小混混,是個軟弱的愛哭蟲.平常都硬撐著,不過,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哭出來.他本來就不成熟.

"小混混之說"有點勉強,但我不禁感到"曹操大惡人說"有極大的缺陷.

如果真如傳聞所言,曹操暴戾凶殘,是權謀術數的專家,曹操怎會任由這樣的惡評流傳而置之不管?要在各方面打下基礎,提高自己的聲譽,這才像鬼謀之士做的事吧.

留下了許多惡評,反而說明他不是真正的策謀家.

曹操有經世的抱負,也曾作詩描繪自己想要實現的烏托邦.生活富裕,人民仿佛身處堯舜治世,老人不需負重擔等,描繪得很具體.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最重要的是得民心,他應該比誰都更清楚這一點.

——天下歸心.

這是他的傑作《短歌行》的最後一句,嵌入這意味深長的一句,讓這首詩的結尾十分漂亮,可以看出他是多麼希望天下人心歸于自己.

然而,實際上,似乎只有他的惡評流傳于世.而且,很多是不可辯駁的惡評.

董卓進京師,隨意廢立後漢皇帝時,曹操認為和他站在一邊一定會沒有好下場,便偷偷向東逃走.途中,據說發生了很殘忍的故事.大概是可信度不高,陳壽在正史《三國志》正文中沒有寫,文中只是改換姓名,記載著從問道向東逃走.

然而,在《魏書》中記載著:

去朋友呂伯奢家,主人不在,其子和賓客欲奪馬和行李,曹操殺之.

《世語》中則是:

呂伯奢外出,五子殷切招待草草.然而,曹操懷疑他們或會去密告,深夜斬家人八人而去.

在《魏書》中,可以說是正當防衛,而到了《世語》里,就是忘恩的大惡人.

另外《雜記》中說:

曹操聞此家食器聲,誤以為欲殺自己,深夜殺家人而去.

這就不光是殘忍了,而且是杯弓蛇影,愚蠢的急性子.

在《三國演義》中,略加潤色,說是聽見做飯磨刀的聲音,就下了手.

作者敘述這段故事時,大概帶著惡意,使勁硬是抹上殘忍的色彩,于是產生了這樣的變形.

去會害怕密告的人家里投宿,本來就很矛盾.

曹操必定也有詩人式的,頭腦發熱,憤怒無法抑制的時候.例如,攻打陶謙,殺了很多當地人民,這是為報父親曹崇被殺之仇的一時瘋狂行為.如果總是這樣嗜好流血,部下早就會反叛了.

兵糧不足時,曹操與管軍糧的官商量,將斗做小,渡過眼前難關.不久,軍中傳言有大將克扣軍糧.于是,曹操叫來此官,說:"以你的命,來解決這個難題吧."斬其首,四處宣揚:"此人以小斗發放糧米,偷盜官米.依律處斬."以轉移部下的不滿……